秋意正浓,枫林尽染。11月2日上午,万绥小学教研组活动如期开展,全体语文老师都参加此次教研活动。此次献课的是严文倩老师和张玲丽老师,两位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潜心备课,展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彰显了语文魅力、阅读意蕴。思维之花在这里悄然绽放。
课堂展示显风采
第一节课,由严文倩老师执教《鸟的天堂》。课文是巴金先生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课堂中,严老师以天堂为话题导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领学生梳理文章层次,厘清写作顺序,关注傍晚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上群鸟活动的两大场景。品读文段时抓关键字“堆”“照耀”等,体会榕树茂盛富有生命力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同时,严老师的课堂紧扣语文要素,带领学生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整节课孩子们整齐地坐在教室里,沉浸在老师绘声绘色的课堂中。
第二节课,张玲丽老师执教《书戴嵩画牛》。遵循小古文的学习规律,读文、解意、入境,层层递进。课堂上张老师巧用补白,着重于人物的感悟,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孩子不知不觉走进了文本。除此,张老师给予学生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创编故事,学生通过练说,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锻炼了学生思维与表达力,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
思维碰撞促提升
郑亚花老师:《书戴嵩画牛》是六上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二则,本单元的主题是跟艺术有关,要让学生能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听了张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1、本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预习充分。课堂上,学生说多音字的判断方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字、词、据的意思,对比阅读分析杜处士和牧童对《斗牛图》的态度,想象讲故事,悟道理,这些情节的推进,老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讲,很好地突出了课堂的主体地位。这也源于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才能在难懂的文言文课堂上滔滔不绝。 2、紧扣单元目标,转换角色想象讲故事。本单元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体会艺术美。张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转换角色想象讲故事,既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最后巧妙点出文言文的道理。 小建议:课堂上有的环节的推进,只是限于一些优秀的学生发言,是不是大部分学生都能了解,掌握呢?例如文言文的分节奏,在听课时,有的学生这里停顿,有的学生那里停顿。在想象讲故事时,要对学生指导下,我们这里的学生在表达上是欠缺的,哪个地方可以想象,怎样想象?可以指导一下,这样学生学到方法后,讲出的故事更生动。文言文中的“谬”,是指错误。牧童认为画中牛“掉尾而斗”是错误的。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这是由于古时候获取知识更多来源于实践经验,牧童没有见过牛“掉尾而斗”的情景,因此他对此事的认识是片面的。但牧童观察的习惯是值得赞赏的。
郑娟玲老师:《书戴嵩画牛》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小古文。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通过这件事情,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深深的启迪,这是一篇非常适合高年级孩子阅读的文言文。张玲丽老师遵循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规律,让学生读准、读懂、能讲。她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并且设计了“讲讲‘我’的故事”这一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故事,讲出了故事的趣味性,整节课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儿。
朱燕婷老师:严老师的设计理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让学生紧紧围绕“阅读提示”的“三步曲”展开自学、小组学、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重点段落7、8、12、13自然段,很容易就想象出榕树的枝叶茂盛景象和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逐步将课文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鸟的天堂》是写景抒情的文章,行文优美。本篇课文严老师以读为主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淀语言、内化语言,从这堂课中我也学习到很多。
每一次研修都是一次拔节成长的机遇。此次活动,全体语文教师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成长,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万绥小学语文教研组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
(撰稿/摄影:金瑶 审核:全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