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实施 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学校领导传统教育观念滞后
当前,我国仍有大量小学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不足,小学体育处于无足轻重的位置。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是可有可无的,因此,他们在指导思想上不得不向主课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很多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仅偏向学校业余运动队,因为他们能够带给学校更多的荣誉与利益。为此,他们不惜牺牲广大学生参与体育的机会,仅倡导少数体育精英群体参加体育比赛,为学校争金夺银,由此提高学校知名度。这种扭曲的教育观念,极大地阻碍了小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二)体育教师缺乏“育人”意识与行为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体育的重要功能171, 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共同承担“全面育人”重任。小学体育教师作为“育人”的主导者,其育人意识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包括“育体”和“育德”两个层面81.就育体层面而言,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育德层面,体育运动可以释放儿童的天性,让他们从运动中享受乐趣,并在人格和意志方面获得锻炼和提高。因此, “育体”和“育德”共同构成学校体育““全面育人”的价值体系,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然而,很多体育教师对体育的育人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全面育人的意识和行为。不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育体” 对“育德”重视不足,以至于忽略了对学生品德和人格方面的教育,结果导致“育体”和“育德”发展不均衡,培养出一批“身体强壮,道德低下”的“畸形儿”.
(三) 体育教学内容枯燥单一,小学生运动兴趣不浓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普遍存在内容单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这使得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激发,运动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教学内容上,很多教师缺乏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过分依赖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因此小学体育课的可选项目过于局限,且不同学段所授内容趋同,如体操、田径等项目,甚至一些教师为避免安全事故,远离了那些具有较高健身价值的体育教材,放羊式体育课依然随处可见。因此,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被动学习。(四)体育教学设施配备不全,影响小学生运动参与体育是一项以身体活动为主导的实践活动,相关体育设施及运动场地是体育教学开展的必要保障。然而,在小学体育教育阶段,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通常存在教学设施简陋、匮乏等现象,部分学校甚至连田径场都没有。此外,篮、足、排、乒、羽等传统运动项目也存在教学器材不全的现象,这不仅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甚至直接导致体育教学缺乏实际运动项目。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教学设施的匮乏对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