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六月读书笔记(朱星宇)


作者:朱星宇 | 来源:原创  |  时间:2022年06月16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最近拜读了孙敏老师的的《结构素养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结构教学研究》这本书。

  什么叫核⼼素养?什么是学科核⼼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标⾛向核⼼素养?核⼼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的核⼼素养?针对我们⼀线教师最关⼼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度⼀⼀阐述。

  核⼼素养是⼈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点。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必备的素养,是⼀种普适应素养,适⽤于⼀切情境、⼀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

  核⼼素养的内涵——“学⽣应具备的适应终⾝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就实际表现⽽⾔,核⼼素养指的是个体在⾯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特定的学习⽅式以及世界观、⼈⽣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系统,进⾏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能⼒包括阅读能⼒、思考能⼒和表达能⼒,这三种能⼒是学⽣学习的基本能⼒,其他能⼒如创新能⼒、研究能⼒、设计能⼒等都是建⽴在其上的。这三种能⼒是⾛向成功的基⽯。必备品格表现在⾃律(⾃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从核⼼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当能⼒具备了积极的⽂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认同的“⼈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的习得过程,放到⼀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关怀中,成为有⽂化价值的能⼒、有道德的能⼒,即“⼈的素养”。

  核⼼素养以培养“全⾯发展的⼈”为核⼼,分为⽂化基础、⾃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综合表现为⼈⽂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素养。

  总之,学⽣核⼼素养的培养是⼀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位学科⽼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颗真正爱学⽣的⼼,从⼼出发,从实际⾏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