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四月读书笔记(严文倩)


作者:严文倩 | 来源:原创  |  时间:2022年04月29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最近有幸拜读了于老师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对一直从事语文教学的我们来说“语文”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词语了,可细细回想,自己真真正正去思考“怎样教语文”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带着疑惑和期待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这一翻,可谓是推开了“怎样教语文”的大门。

  这本书共分为四辑:分别是《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四个专题基本涵盖了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方面的所有内容,给我留下了诸多的思考。虽刚刚读完第一辑便获益良多,迫不及待想将自己的思考分享一二。

  一、语文教学要留住语文的人文性

  翻开书的第一辑便被下面这段话抓住了,语文教学到底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于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的人文性。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在这里。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真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刚上班时过度依赖教参教案,照本宣科,基本没有自己的想法,更别提根据学生的学情展开教学了。后来听的示范课多了,才慢慢有了要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意识。再看到于老师的这段话进一步意识到除了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让孩子们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何谓实实在在的收获?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是啊,回想自己的读书经历,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几年中学了近三十本语文书。细细回忆绝大多数课文内容早已忘记,甚至许多课文题目都不记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如此说来,是十几年的语文课白上了吗?近三十本语文书白读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首先我认识了成千上万的汉字,其次是我的阅读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在逐步提升,最重要的是我在十几年的语文学习生涯中喜欢上了阅读,从阅读中感受到了人性的丰富及大千世界的多彩。想到这里我好像突然明白了语文的人文性指的是什么,他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把学生带进阅读世界的能力,一种能够引领学生在阅读的世界里发现美好、探索未知、追逐梦想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要留住语文的根

  于老师在这一辑中也着重强调了要把语文的根留住,何为语文课的根?语文课上我们教孩子识字、朗读、表达、书写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的根,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听、说、读、写。每个环节于老师相当于手把手告诉我们怎么做,让我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找到了方向。学习任何一篇课文前提是要把它读正确,读流利,最后尽量读出文章表达的感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范读,孩子们跟读,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示范读、学生比赛读……使出各种朗读方式,不达目标不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写字环节时我们不能只让孩子看ppt书空生字,而是应先范写,学生书空,再在书上描红、临帖,每一个字都要认认真真描红、临帖。教学作文时,不再单想着通过一节作文课去达成目标,而是分散在每节阅读课里面,正如于老师所说: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是啊,能被选进教材的文章可都是精华,学习每篇课文,我们都应该重视孩子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

  于老师的文字总是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像一个长辈对我的谆谆教诲,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语文教学的这条路上需要探索的还有很多很多……

  

IMG_9563.JPG

IMG_9564.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