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儿童》是一本介绍教学方法的书籍,也是一部实用的指导手册。主要关注沐浴国家的人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新的语言。读之使人受益匪浅。
⼀、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氛,创造⼀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我约束、⾃我控制能⼒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传统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法进⾏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
⼆、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同时要考虑到对学⽣学习兴趣的⼀定刺激程度,使学⽣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注意⼒,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实物、图⽚、挂图、简笔画、现场录⾳、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富有情趣。⽐如在进⾏课⽂教授时,教师可⽤从⽹上下载的听说读写的英语材料、采⽤⾃制课件来进⾏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动的形象、真实的画⾯、优美动⼈的语⾔和⾳乐,来丰富学⽣的想象⼒,刺激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的记忆效果,从⽽实现教学⽬标,达到教学⽬的。再次,相同的知识要反复操练。因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如果不及时巩固,反复记忆,学过的知识还是会很快遗忘。所以我们要根据记忆规律引导督促学⽣不仅在课上更在平时的学习⽣活中,抓紧点滴时间反复操练,巩固记忆知识。
三、注重“以⼈为本”,发挥学⽣主体作⽤。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把学⽣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的主体地位;把学⽣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视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学⽣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的在于开发学⽣的潜⼒,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中⼼,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已成为⼴⼤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更应强调的是学⽣“能⼲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使⽤英语的能⼒。
四、建⽴新型师⽣关系,重视师⽣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关系是以基本的⼈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长与进取的潜⼒,教育的⽬的是开发⼈的潜能、促进⼈的健全发展,⽽权威型的师⽣关系⽆疑会扼杀⼉童的创造⼒与禀赋。在教学过程中,耐⼼是⾄关重要的。它是⼀位教师良好⾏为的体现。教师的⼯作是解决学⽣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其中除了教学上的,还有⼼灵上的。育⼈的⼯作是⾟苦的,对待形形⾊⾊的问题,不计其数的学⽣,都要⽤⼀颗热情的⼼耐⼼地去做。⼤多数学⽣,特别是“差⽣”,学习英语的毅⼒和耐⼼都较差,听课时的⼼情也常处于⼀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聊。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多给他们参与活动和发⾔的机会外,特别是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哪怕再浅显也应耐⼼回答,并予以⽀持和表扬,这样对消除他们⼼头的恐惧感和失落感⼗分有利。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语⾔能⼒的⾼低在很⼤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所以,作为英语教师,⼀⽅⾯要向学⽣传授语⾔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英语学习及教材⼤纲中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