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发布之后,已经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其概念性的内容,教育人耳闻已久。但是,要想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实施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真正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为学科教育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还困惑着诸多教研人员和广大教师,本文的观点新颖,使我受益匪浅。
一、让教师自觉地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 教育要改革,理念须先行
正如大家所知,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改了,教育改革才会发生,而左右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是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只有当教师真正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自己的理想和教育信念的时候,他们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正如我们所知,学校真正实施的教育目标在每位教师的心中,因为教师在课堂只听自己的,用自己心中的教育目标来指导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根植在自己的心中,这个课程目标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教育教学目标。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个老生常谈而又难以落实的问题,但确实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又会成为空洞的口号。
2、教师要改变,生态须先改
纵观素质教育实施多年的现状,教师转变他们的教育理念不是件简单的事,更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究其原因,有教师主观上的不愿改、不敢改、不想改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不好改、不让改、不促改的因素。教师主观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培训、引导、激励、督促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去解决。事实是,许多教师的教育改革理想和激情,在几十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惯性和现实面前,显得弱小无力。教育生态不改变,教师想改也难。
3、需要转变观念的不仅仅是教师
培育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教育生态,更需要呼唤其他教育参与者转变观念。
一是管理者需要转变教育质量观。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不要固守精英教育的思想。管理者不应把录取清华、北大的人数作为衡量当地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不应把一本高校录取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不应把升学指标完成率作为衡量班级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二是家长需要转变成才观。如果家长眼中只有分数,还一味地认为只有考高分、上名校才是成才,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实施起来也会困难重重。家长应注重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特长潜质的教育,用正确的成才观去教育和培养孩子,让他们成为符合他们特质的人才。
三是社会需要转变人才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提出,社会应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让家长回归理性,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生活和发展的教育。
二、让教师主动地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改变
1、育分现象普遍存在,育人气候未形成
对分数无休无止的追捧,导致基础教育出现了一些乱象,普遍存在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现象,偏离了育人的目标。
2、育分教育危害严重,教育规律被异化
只注重育分的教育危害了教育健康发展。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的课程计划被更改。凡是高考不考的科目,许多学校就减少课时,甚至是不开课。而高考分值高的学科,实际授课的周课时数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数量,大量挤占非高考科目的教学时间,还挤占了本该由学生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学校安排早晚自习和周末、节假日补课来学习这几门考试科目。学生的身心健康、共通的学习基础、动手能力、社会实践等都受到严重侵害。
二是日常的教学规律被打乱。首先,正常的教学时间被压缩,高中学习时间三年,但许多学校都将三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在两年之内完成,挤出一年时间用于复习备考,赶进度成为教学的常态。其次,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被任意删减,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考的内容就不教、不学,考查频率低的内容,就少教、少学。教学周期中充斥着名目繁多的考试,师生信奉的是题海战术。再次,符合儿童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被弃用,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
三是育人的教育初心被遗忘。“教书育人”是教育者的工作写照,“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理念,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违背我们教育的初心,不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成才。
3、教育质量评价缺位,用科学评价助推育人为本
多年来,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没有发挥评价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三、定准衡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标尺
高考对基础教育发展影响巨大。对中学和教师、学生和家长来说,高考都是高利害关系考试。高考对他们的事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无可比拟的影响,他们对高考投入了最高的关注。因此,定准衡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标尺,就至关重要。
核心素养应该成为高考必考内容。教学内容与考试评价内容必须是一致的,课程标准要求学什么,考试评价就应该考查什么。学科课程要求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学科高考就必须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果不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纳入考试范围,教师和学生就不会认真对待核心素养的落实,核心素养的落地就会成为空话。
定准测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标尺。英语学科近些年来的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语言知识运用以及听、阅读、写等方面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该如何测量呢?教学专家感到很难做,考试命题专家也感到很棘手。研制开发检测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测量工具,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一项基本技术保障。
四、发挥评价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核心素养落地之日,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时。为促进教育参与者积极主动地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用形成性评价促进核心素养落实落地。除了高考等终结性评价要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外,学校和教师应广泛开展形成性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持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现状进行跟踪检测,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使教师和学生看得见进步,将学生取得的成就记入他的综合评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