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ed是一个简洁有力的词,谁都可以读懂。但如果将它直译过来,是否还能保留这种力量?
它的被动语态,既传递一种结果,又表达一种状态。
“受过教育”和“教养”是这个词的两个层面,选择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整地表达原意。
“受教”更像一个抱拳的动作,生硬而有年代感。
似乎中文里,再也找不到同样恰当有力的表达。
在中文版之前,英文原版的《Educated》有一定知名度,已有很多译名:《教育改变人生》《教育的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等。这些译名直白、约定俗成,将故事引向一个方向——成功。
但若读过此书,你会知道,这不是一部励志成功学,作者最不想展露的一面恰恰是成功。她的光环是她书中极力轻描淡写的部分,她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因为那毫无意义。
有关书名的困惑,编辑部通过版权代理与作者本人反复沟通商讨,大半年的时间里,双方都纠结在中文版的译名上。作者塔拉理解中文语境很难找到与原书名相匹配的名字,甚至为中文版提供了另一个名字: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只可惜这个书名,同样属于中译过来会丧失味道的语句。我们没有采用,但由此书名更加了解了,作者的用意与我们阅读此书的感受一样:她想强调的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得与失之间两难的境地。
为了想出作者满意的书名,我们甚至翻阅她的Twitter寻找灵感。内容大多是一些她的读书心得,但其中有一条跳脱出来:
纽约时报书评发问,如果把一本书纳入高中课程,作家们会推荐哪本书?塔拉的回答是:
《圣经》拥有文学作品所有的一切。
就像突然打开一扇窗,新的思路涌进来。我们联系书中的内容,也找到了种种迹象:作者从小没有上学,仅凭借阅读《圣经》和《摩门经》学会了阅读和写作,书中十几次提到《圣经》,有多个小标题典出其中。
那时我们早已确定采用英文原版封面:一支铅笔勾勒出大山的轮廓,一个女孩站在一座山头,眺望远方的崇山峻岭,一群飞鸟向着远方的山林飞去。
一句话浮现了,似乎用在这里正合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
作者不正是逃离了故乡的山峰,像飞鸟一样去寻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了吗?这种情境与封面不谋而合,也更加贴近作者提供的另一个书名: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4月,台版面世,名为《在垃圾场长大的自学人生:从社会边缘到剑桥博士的震撼教育》。塔拉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最佳译名。这也过滤掉了“教育改变人生”等同样励志向的译名,以及其他添加“佐料”的译名。所以一开始,塔拉没有同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她想保留自己的原词。
我们尊重作者的选择,决定采用直译。又查询了多个版本的译名,发现一些版本其实也牺牲了被动语态,只单纯保留了“教育”这个核心词(如西语版:Una educación)。有些版本则发散开去,如葡萄牙语版《大山女孩》,瑞典语版《我所学到的一切》,德语版《释放:教育如何向我打开世界》,俄语版《学生:背叛,为了找到自我》。这些改变原词的译法,确实少了一种东西,也可能是各国语言译来译去的理解偏差,让词语丧失了原本的力量。
一时间,《教育》似乎也是可行的。设计师开始尝试用《教育》这个书名进行排版,可当“教育”这两个方块字出现在主图上,总觉得有点儿不对劲。词语太短,缺乏英文字体的流动性,就像一种沉闷的说教,重重压在铅笔勾勒的大山上。
《Educated》成了文案会的常客,围绕着“直译”这个原则,我们想出过《我的教育》《春风化雨》《教育的奇迹》等等书名,几乎每周文案会暂定的书名都会在下一周被自己组内推翻,然后新的点子出现,又被否定。无数次讨论后,我们终于想出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直译——《教育之名》,简洁,保留了一些原文的力量。
与此同时,塔拉正在一个几乎没有wifi的小岛上度假,处于“失联”状态。就在我们内部决定提报《教育之名》这个译名时,度假归来的塔拉有了新回复:她决定使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为中文版书名。
数月来的反复推敲在这一刻化作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我们再次联络塔拉,请她再考虑一下直译的书名“教育之名”。但塔拉仍坚持说自己更喜欢“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知道是什么促使她的想法有了转变,也许她重读了《圣经》,发现了隐秘的联系,也许有别的理由,但在那一刻,她决定放弃“Educated”,采用一个全新的名字。
她期待简体中文版尽快出版。这是她的最终决定。没有更改的余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句话排到封面上,没有“教育”两字的生硬,与英文名的轮廓完美契合,与插画主图交相呼应。塔拉的故事始于描写故乡的山峰,全书的最后一个字,也落在“山”上。似乎是一个绝妙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