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十二月读书笔记(全梦寒)


作者:全梦寒 | 来源:原创  |  时间:2021年12月27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陈鹤琴被誉为“永远微笑的教育家”,他提出,成人、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一切为儿童。” 在教育儿童方式上,他坚持主张:以慈爱关怀代替粗暴干涉;以积极鼓励代替消极制裁。有一次,陈鹤琴看到儿子一鸣拿着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当做毡毯玩弄,他就上前告诉儿子:“这块毯子不干净、有气味,你去房间里找妈妈拿一块干净的。”儿子听后很高兴地将手中的棉絮放下,跑进房间找妈妈去了。如果父母采取强硬方式,将棉絮从儿童手中抢下来,甚至恐吓、打、骂,结果会是儿童不但没有改过自己行为,反而产生怨恨情绪或不以为然,父母的其他教训也渐渐失效。

  陈鹤琴强调,儿童应从小学习待人接物,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基本情感,包括应有的道德、秩序感、社会规范等。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儿童从小养成“爱人”精神,因为“小时候如有爱人的精神,将来才能够爱社会、爱国家。” 父母应从小使儿童养成的几种优良观念:(1)顾虑到别人安宁;(2)同情心;(3)整洁;(4)彬彬有礼;(5)娇惯、不傲慢;(6)不撒谎、不作伪;(7)不打人;(8)在家里帮父母做事情;(9)爱人。陈鹤琴家里养了一只小猫,儿子一鸣喜欢拉扯猫耳朵取乐,陈鹤琴见状后模仿小猫各种痛苦表情,暗示一鸣应该爱惜、怜悯小动物。他主张,儿童应当与动物做伴侣:狗、猫、兔子,种种动物,是儿童很好的玩物,也是儿童很好的伴侣。儿童有了这种伴侣,一方面可以发展他的同情心,一方面可以学得动物的性情,并且可以使他不寂寞。

  陈鹤琴反对父母对儿童“溺爱”,包括“不准小孩子对待保姆有傲慢的态度”、“禁止小孩子作伪”、“不准小孩子打人”、“小孩子在家里应当帮助他的父母做点事体”。当儿童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应是“重责其事,轻则其人”,“诱导比恐吓、哄骗、打骂都来得好”。“小孩子玩好东西以后,应当立刻整理好放在原处”,其目的是使儿童养成齐整、有序的良好习惯,克服“己逸人劳”观念。当儿童弄坏东西,父母去责罚时并不是因为可惜东西,而是要改正其行为。父母不应当以“一己之喜怒”对儿童呼来唤去;也不应为博得儿童欢心将责任推诿他人,而应了解事情原委,平心静气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尤其“不应在别人面前责罚小孩子”。要保护儿童的人格、身体、名誉、情感。

640(1).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