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继续阅读了李秀萍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的30个典型案例》,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中,他就会有一种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他就会有头脑,平等地生活。”环境,尤其是在童年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班里一个特别的小女孩。下课时,别的孩子活蹦乱跳,唯独她看起来特别胆小,总是乖乖地坐在座位上,也不与周边的同学的交流。上课时,从来不举手,总是一副害怕出错、害怕教师批评的样子。有一次上课时,我主动叫她起来回来问题,可是她只是怯怯地站起来,就是不说话。无论我怎么鼓励都无济于事。课下我与其他科任教师沟通,其他教师也反映孩子存在这样的问题。我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个女孩背后一定有故事,我必须帮助她,使她尽快走出这样的心理困境。于是我决定和她的家长联系,通过与她妈妈的沟通,我逐渐了解了一些导致她现在这个状况的原因,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抓住每一个机会和她交流,让她相信我。通过李老师在这本书中所说的,让我有了更清晰的想法和想法。
最喜欢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这段诗:“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化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想我对这首诗的感悟会更深,因为当一个孩子站在我们面前,他所有的表现都会是三个方面的内容:生长环境、成长经历、抚养背景。我想,如果孩子的家长自身不改变的话,那么作为重要成长环境的家庭依然是不健康的。所以我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水到渠成,当孩子放松下来,那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创造力、求知欲自然会迸发出来,老师及时捕捉,特别是把孩子的进步告诉家长,这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为我们能看到孩子的家长意识到了孩子的问题,但缺少信心和方法,孩子的进步无疑也是对家长的鼓励和安慰。
总而言之,李老师的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细细琢磨与品味,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