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得思考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必须厘清阅读的目的,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确定适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习得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阅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阅读课堂教学中,朗读内容选择要凸显体式特点。对不同的文体,朗读时所用的语音、语气、语调也会截然不同。虽然低年级的朗读侧重“读正确,读流畅”,不过高要求“有感情”朗读。但朗读的“体式感”,从起步阶段就要注意培养,不可养成千人同轨或拿腔拿调朗读的不良习惯。
从文体看,古诗的朗读,或延长字音,或戛然而止,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故事类文章的朗读,要关注人物,读出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绪变化;说明文,一般用平稳的陈述语气,要清楚地传递语言信息;童诗童谣,要读出特有的明快节奏……若非如此,用读故事的语气读说明文,用读说明文的语气读古诗,会让听者不舒服,读者自己也无法很好地进入文本的言语世界。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儿童诗,文本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形象,节奏明快,尾字押韵,琅琅上口。朗读的关键点,就应定位在感悟诗歌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上。
阅读理解内容选择要强调难点。阅读课堂,要着力解决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对学生自己能读懂、能学会的,教师做好适时监控就可以了。因而,根据文本的特点把握重点,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把握难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简洁高效。
在这本书中,曹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9岁之前是阅读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们应当在此之前应“学习阅读”,而在此之后,则是“通过阅读来学习”。因此,曹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倡老师们从低年级就应该培养孩子基本的阅读策略。
如,利用前置性阅读活动(“启动先备知识”“预测”“提问题”“联结生活”等阅读策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阅读中,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和学会推论;阅读后,引导学生把文本主旨与自己的知识背景进行联结,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观点,促进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连通,进而“学习阅读”。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阅读策略,为发展阅读力而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