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做到让学生喜爱课堂、喜爱自己,亲身实践起来却不容易。读了北京十一学校特技教师魏勇的力作《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我从中获益匪浅。
全书共分为五辑,由浅入深地解释和解答了怎么上课才能让学生喜欢课堂这一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辑的内容,“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
教育和课堂是拆围墙、开窗户的工程,一堂好课让学生满腹狐疑,而营造一堂好课首先要做的是懂得解读学生的内心。书中道,所有的好老师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教学教育,只要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成为一名好的教师便不难。
以生为本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经验。教师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如同医生对待病人那般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药到病除。一堂好的课堂绝不是教师的舞台,那种在课堂上热衷于大秀自身基本功、把自身经历讲得天花乱坠的教师注定不能明白上课的真正含义。课堂也不是学生的游乐场,那种毫无秩序的懒散热闹与通往真理和文化的道路相去甚远,课堂更不是单纯追求催肥效率的填鸭厂,给学生灌多少学生就能吃多少。
作者魏勇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精神旅行或者精神探险,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惊喜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在这种探险中,教师的角色趋近于导游,始终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引领游客有计划地领略未知的湖光山色,去探寻茂林修竹中的某一处幽静。
书中作者反思今天的课堂,认为现在的课堂上多了一些眼花缭乱,少了些许真实古朴,尤其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课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执教者除了不遗余力的展示自身过硬的基本功之外,还显得有过于和蔼可亲的做作,如魏勇老师参加的国家级赛课活动时看到名师执教后学生的茫然。我们知道真正的课堂不是那个样子的,真正的课堂究竟需要留给学生什么值得一生铭记的东西。
课堂中可能留给学生很多东西,包括知识、情感、文化等等,但最让学生受益的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要通过这日复一日的课教会学生思考,进而学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这样课堂才真正变得富有意义,才能焕发出生机和光彩。因此,思考学生最需要什么,让学生喜欢课堂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