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旧的讲台前,你弯曲的脊背是搭建女孩梦想的桥梁;昏暗的蜡烛下,你斑驳的白发是照亮她们前行的明灯;拥挤的教室里,你明亮的眸子能洞穿黑暗与愚昧;泥泞的小道上,你孱弱的身躯铺就了一条改变命运的轨道……张桂梅老师,您是崖畔的桂!
你总是迈着蹒跚的步子踱步校园,事无巨细地操心着点滴;你用缠满绷带的手不停板书,似要将毕生所学悉数传尽;你向孩子们描绘的大山外的斑斓生活,那是梦起航的原点;你传递的价值观改变了大山对女孩根深蒂固的偏见……张桂梅老师,您是雪中的梅!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千千万万的张老师们,他们为了培育祖国的下一代,深耕教坛,不求索取,不问付出。他们用知识武装孩子的头脑,他们用热情温暖孩子的心房。他们甘于清贫,用瘦弱的肩膀肩负传道授业;他们乐于奉献,用青春的岁月致力于教育扶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乡村教师!
我所任教的学校就是一所远离繁华的农村小学。我所共事的朋友也是一群乡村教师。在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半数的问题学生。他们的家庭或单亲离异,或留守贫困。郑亚花老师在管理学生上有独特的一套。她曾接手过一个将打架逃学甚至捉弄老师视为家常便饭的班级。她严慈相济,用一次次家访,一段段谈心,一节节课堂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坚冰,将徘徊歧途的他们引回了正道。郑伟珍老师,在教学方面有独门的秘诀。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她早早就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端。她潜心研究,总能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最儿童化的语言析出;她见微知著,用丰富的经验解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疑难杂症。与她搭班两年,班风学风焕然一新,课堂从大批学生走神发呆到个个争相发言,课后从追逐打闹到主动走进办公室问问题。她开阔了农村优秀学生的眼界,她帮助学困生建立了自信!毕业前夕,我班数学及格率达百分之百,优秀率竟达到了88%。
乡村教师,往往在教科研方面力量薄弱。郑娟玲老师,她研精覃思,在教科研方面为整个万绥小学掌舵领航。她带领万绥小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建设,让一所边缘的农村小学走在信息化改革的前端,她尤其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在去年的信息化论文评比的比赛中,我校青年教师几乎人人拿到了名次。我身为青年教师的一员,就受她诸多关照,通过青蓝结对工程有幸成为了她的徒弟。那是我进万绥小学的第一年,未站稳讲台的我即将面临区教研员的考核。彼时的郑老师刚好遇到她自己人生中的难关。父亲生病住院,女儿面临高考,学校任中层还兼毕业班语文教师。因为长期三地来回奔波,导致腰痛复发,连续请了三天的假。这种情况,我知道自己不能再给她增添负担,便独自准备考核。离这一天越来越近了,再三犹豫,我还是将反复修改的教学设计发给了她:“郑老师,打扰了,您有时间就看看。”其实我明白,也只求安心,并不抱有回复的期待,谁知她秒回了一句:“不好意思,一直比较忙,我晚点看看。”已经八点多了,晚点是几点?我握着手机,不敢睡去,怕错过了信息。九点,十点,十一点……突然,一段连续的震动让我瞬间清醒,点开一看,是来自郑老师的十多条长达59秒的语音信息、一堆标红的设计截图以及她手写的思考,事无巨细,皆是周到。那个瞬间,我鼻头一酸,眼角有些湿润。为了不打扰病人,这段信息她是在医院昏暗的走廊里,还是在院外无人的草坪上编辑的?八点到十一点的三个小时,我仿佛看到她一手揉搓着腰,一手快速地记录着自己的思考!不觉怔然,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复这段“深情厚谊”……“您早点休息,剩下的就交给我吧!”“祝你考核顺利!”如今,她已经从郑老师成为了我们学校的郑校长,身份虽然发生了转变,但她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关心依旧不减。每位年轻教师的教研课、考核课、公开课,总会邀请她来评课,磨课,她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出谋划策,帮助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站稳讲台……
怎么定义师德模范?也许是鞠躬尽瘁,九死不悔的“燃灯校长”张桂梅;也许是严慈相济,呕心沥血的郑亚花老师;也许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郑伟珍老师;也许是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的郑娟玲副校长;是用朴实的信念与崇高的理想撑起教育脊梁的“乡村教师”;是用生命践行使命,用情怀书写担当的“书香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