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9月读书笔记(陆陈波)


作者:陆陈波 | 来源:原创  |  时间:2021年09月27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用行动言说教育的初心

  “燃灯校长”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上千名女孩走出山区,考上大学。她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照亮了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传递,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山区人民,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出教育脱贫的红梅赞歌。

  她的事迹,是关于信念的故事,关于爱的故事。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不惜流血牺牲,靠的是一种信念,为的是一种理想,张桂梅,她就是这样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的话,那他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教师像父母那样爱学生的话,那他就会比那虽然读万卷书而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得多。如果教师能够把爱事业和爱学生结合起来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了。”在我工作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就是我校郑伟珍老师。

  她原先是一名中学教师,随着乡村中小学的规模改革,郑老师来到了新北区万绥小学。这所学校位于常州最北边,没有城市的喧哗,十分宁静、详和。这边的学生大多都是外来打工的子女,郑老师在这边一待就是十年。记得班级有一个出了名的“写书匠”,说他“写书匠”一点都不夸张,这个学生常常写一些武侠小说,不写作业、上课迟到、睡觉等行为已是家常便饭,郑老师想:他才六年级呀,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应该尽快给他建立起健康的人格。于是郑老师决定上门家访,当她来到孩子家里,眼前出现的景象不是想象中的楼房,而是一间不到23平米的车库,她想:在这狭小的环境里孩子该怎么学习呀!车库的一角,一位大约60岁的妇女在台灯下埋头做着手工,身边堆满了成品,孩子蹲在锅炉边做着晚饭。此时郑老师瞬间鼻子一酸,一滴热乎乎的泪珠划过脸颊,流过心尖。郑老师踏着沉重的步伐走进车库,和孩子的奶奶做了深入的了解,得知他父母离异,各自组建新的家庭,爸爸常年在广州,妈妈在武进打工,很少和他们联系,孩子平常就和奶奶相依为命,由于奶奶没有上过学,在学习上不能帮助他。

  随后,郑老师召开班委会,共同策划,帮他转变。班级有集体活动时,郑老师都会有意安排他参加比赛,当获得成绩后及时给予表扬,自费购买一些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作为奖励。放学后,郑老师都会留下来帮他辅导,日复一日,他渐渐的变得开朗、爱学习,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也多了,脸上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六年级是小学的冲刺阶段,郑老师认为他家的环境不适合学习,自己每天又要赶两小时的路程上班,为了更好地照顾他,郑老师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每天放学都把他带回家,给他做饭,帮助他查漏补缺,终于在小升初的毕业考中,他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毕业典礼上,他给了郑老师大大的拥抱,在耳边含泪低声细语:谢谢您郑老师,您就像我的妈妈。

  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郑老师一直坚守在教育工作第一线,您的关怀,让我们感受到长辈的慈爱;您的鼓励,让我们扬起了奋斗的风帆;您的渊博,让我们沐浴了知识的阳光;您的奉献,让我们领略了师德的风范,从您身上我们明白了教育就是以人格的力量去影响人格。我作为广大青年教师中的一员,也要像她们一样树立理想信念,努力在教育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担当起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