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教育部“双减”意见的正式落地,引发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从我这样一位普通老师的角度来看,还是要一分为二来看待。
首先,出于严格遵守五项禁令,本人从来没有参与过有偿家教。并且平时的工作已经很忙很累,下班了也许还有备课、写论文等其他工作,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本来也没有多余的精力。但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不均衡的,任课老师是对孩子的学习最了解的人,虽然在校也会利用一些空余时间来辅导学生,但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那么拉下的功课就会越来越多,节假日又无法去辅导班补习,家长就更着急了。再说校外辅导班,我班上大概有三四位同学报了辅导班,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负责程度也不一,也许讲的还跟任课老师不一样,甚至作业中有些错的地方也没有批出来。去的孩子大多学习成绩不佳,习惯也较差,孩子之间互相影响还可能会沾染上更多坏习惯。一个班可能有那么四五个学困生,老师辅导起来有时候都十分头疼,辅导班里一个老师要教七八个甚至更多学习困难的孩子,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效果也不一定能保证。因此孩子的学习还是要靠自己老师的引导,家长的监督和孩子自身的努力。
其次,作为一直教低年级的我来说,不得布置笔头作业也是一件两难的事情,布置了会增加孩子和家长的负担,不布置家长还会问:“怎么没有作业呀?”当然也会有家长自己给孩子买练习做,但因为不是老师布置的,孩子会有抗拒心理,不愿意做。家长对于作业量也不会控制,有时候让孩子做得太多太晚。有些题目家长的解题思路可能还与老师不同,又会让孩子产生疑问,有时还会与家长争吵:“老师不是这样讲的。”低年级孩子写作业比较慢,在校写字都要花去很多时间,再加上现在部编版教材难度大,不额外布置多抄写,不多做一些练习,只布置些口头作业,对于中下等孩子来说的确是难以巩固所学知识,对老师来说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家长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当然,文件中的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老师也应该遵守。我们要思考的更多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平时在校的作业和家庭作业的布置也要做调整,在精不在多,要根据学情分层布置,并且可以更多样化。
最后,对于课后服务,可能有老师自愿参与,但也有许多老师是不情愿的。就我们学校而言,以前是副课老师和家住的较近的老师轮流服务,现在是所有老师轮,一学期下来,大概一周半轮到一次,次数不算多,大家也都觉得还算公平。但延时服务家长出了钱,但到底能给老师补贴多少,现在还未知,这也是老师们所关心的问题。再说课后留下的学生,其中大部分也是学习比较困难的,这跟家长工作忙没时间关心孩子学习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一个老师看的人数比平时自己带的一个班人数还要多,因为来自不同的班,纪律难维持,跨学科辅导也存在困难,这也是个问题。
总之,“双减”意见不管对老师还是家长,都是一个挑战,老师需要付出更多,家长也要更加积极配合,家校合作、沟通也变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