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5月读书笔记——《树上有个好地方》


作者:周梵 | 来源:原创  |  时间:2021年05月30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观后感

  周六晚上,我看了一部教育类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

  看完这部电影,总觉得这部以80年代前后农村小学为背景的儿童题材电影,似乎就是专为我这样一个平凡的小老师拍的。因为它真实地再现了20年前的我所经历的教育生活。

  虽然整部电影是以孩子巴王超过的视角展开的,但是却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农村教育的原生态。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激起我的共鸣,让我产生深深的代入感,是因为电影中的每个场景,每个情节我都亲身经历过。

  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我对电影里农村学校的生活场景幕幕熟悉。电影里的老师们严防死守不让学生看课外书,认为读闲书不务正业,影响学习;孩子们想方设法偷书读;孩子们之间因为成绩而闹矛盾……这些我的学生时代都经历过。

  让我们回到电影吧,影片中还再现了应试教育的真实:遇上县里统考,连校长都会乱了阵脚,对纯洁的孩子进行考试潜规则教育。这些在我早年的农村教学生涯中是真真地经历过的,并且成为我教育生命中永远的创痛。

  再来反观巴王超过这个孩子,巴王超过是个天性调皮却不失可爱的农村孩子,但在校长和前任语文老师眼里是个被贴上无可救药的差生标签的孩子。影片中,这个被贴上标签的孩子幸运地遇上了粉提老师,于是他内在巨大的善良和潜能被激发,慢慢地这个孩子开启了自我成长的大门。但是电影永远是电影,正如本片的导演张忠华老师所讲的一样,电影都是假的。是的,电影是艺术加工后的产物,电影里的一切都是假的,但它折射的现实却是真实的。

  ;;最后我想谈谈这部电影的名字。《树上有个好地方》为什么是树上?而不是河边?或是连环画里?其实树在这部电影里是所有人物的精神家园。孩子在这里得到安慰,也在这里受到伤害,粉提老师在这里留下欢笑,也在这里摔伤,树在这里长成大树,最后也在这里被砍伐,这一节都在告诉观众,我们的精神家园最终都会如树一样消失。你再伤感能做的也只能如巴王超过一样默默地将过去的一切在树桩下埋葬……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树的教育意义。树应该是教育最佳的代言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数名人都把树作为精神的象征。席慕容写过一首诗——《一棵开花的树》,这棵神奇的树有五百年的美好心愿,就如每一个教育人都有最美好的教育梦想一样。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这何尝不是教育人的教育追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电影中巴王超过的灵魂安放在田野里的那棵树上,与其说是粉提老师唤醒了孩子的灵魂,不如说是发生在树下的重要事件唤醒了巴王超过的灵魂,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这世间的精神成长其实都一样,但是当瞬间的成长和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树就被赋予了教育的神圣!

  我和学生其实都是树,世间的每个人都是一棵树。老师这棵树要想荫泽一方,就要先让自己亭亭如盖、横柯障蔽。学生这棵树要想成为栋梁,就需要不时修枝剪叶,力保其参天挺立。

  王开东老师说电影的结局值得商榷,当孩子在树桩前将过往埋葬不好吗?为什么还要出现粉提老师的信?我认为这其实寄托了导演和编剧的美好理想,而实际现实是中止于埋葬的。电影选择一个美好的结局其实是在掩盖现实的残酷,但是我们宁愿相信电影中的美好结局是存在的。

25466834-df64fa50f04d388a.pn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