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四月读书笔记(蒋玲)

读《小学数学教育》有感

作者:蒋玲 | 来源:原创  |  时间:2021年04月21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追问,挠到学生思维的“最痒处”

  一节课的数学课不应是“满堂灌”,也不应是“满堂练”,而应是以思考为主线。积极思考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思考始于问题,而追问能启迪、激活、引领思考的进程。何为追问?一般认为:追问,就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以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真正领悟为止。可见,追问是教师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精准有效的追问,能促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浅表走向深入、由单一走向丰富。追问不仅仅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还可以使课堂呈现出深度的活力;追问不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更是教学的一种艺术。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通过精准追问挠到学生思维的“最痒处”呢?

  一、在“衔接处”追问,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知识具有整体结构,知识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同化与顺应的关键点,选准新知识探究的切入口,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问题,组织追问,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中的受阻状态时,教师实施追问才能使其思维在临界点上产生顿悟,发生质的飞跃,也才能再次激活思维,促进他们深入进行思考和探究。

  二、在“关键处”追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不断吸收的过程。反映在教学中,有时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其思维常常有进一步开掘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已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物之间的冲突,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开发”,根据实际需要在关键处灵活地追因、追果、追根,通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多维对话,引领他们经历从原初想法到数学结论的诞生过程,实现对数学本质的把握,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追问,更是在“浅表处”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在“困惑处”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在“结尾处”锻炼思维的概括性。

  只要教师用心学习,不断实践,善于反思,把握好追问的节点和时机,学生就一定会迸发思维的火花,课堂就一定会绽放更多的精彩。

QQ图片20210421144155.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