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用一辈子的时间和孩子们打交道,教儿童读书,是一位热爱儿童、热爱教育,有理想的实践主义者。于老师的文章,没有空洞的大道理,只有实实在在的教学经验、体会和感受,与平凡之中见真知。每每读起,仿佛置身其中,听他教语文,讲故事。真羡慕书中的那些孩子们,生命中有这样一位有智慧的启蒙老师,点燃学习的热情。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于老师说:“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青一代!”我知道于老师这是对自己的谦虚,同时也饱含着对我们年轻教师的殷切希望。“带着思考教书”,这是告诉我们面对讲台下面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要让学生都能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读完于老师的书,收获满满。
一、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于老师在书中说:“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语言(词汇)、较好的语感、情感、书写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兴趣和习惯。”身为语文老师要多思考:如何把这些能力用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呢?
1、识字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
对于低年级的教学来说,识字是重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把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用形象的语言去记忆、理解。还要在读中理解和记忆。
2、写字要规范、要美观。
在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几个要求学生会写的字。在备课时,我都会观察字形,临摹到让自己满意为止。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我会先让学生学会观察字的结构和占格,再说一说每个字的关键笔画的位置,最后在书本上描红,在田字格中写正确、写规范。写完后同桌互相看一看,看哪个字写的匀称、大方,并展评书写的好的学生的作业。被表扬的学生下次会写的更好,没被表扬的学生也在努力写好,争取得到展评的机会。
3、阅读教学要有整体观念。
对于阅读教学的指导,于老师指出:不要过度讲解。每一篇课文都是件完美的艺术品,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它,通过读去品悟它。如果把课文分割成一块块的,就像打碎的花瓶,把一块块碎片拿给学生看,看不出美来。朗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不用老师做出过多的分析,学生自己就会感悟。
4、作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从生活入手。
生活处处皆学问,于老师用自身的教学故事告诉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教师的作用就是“导”。“导”就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习作的方法就是培养观察习惯。于老师在书中提到自己以“下水文”告诉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写身边的人,写真实的事。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光观察也不行,平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读的书多了,看待问题的角度就要比别人多一些,心思细腻一些,感悟就多一些。把平时的所见所得,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日日有得。不愁不会写作文。
二、善待学生,要有责任心,还要多一些耐心和细心
小时候学过的课文不记得了,可是关爱我们、对我们经常微笑的老师,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儿时难忘而美好的记忆也一直影响着我。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对学生有责任心的好老师。
1、有责任心的老师是严厉与慈爱并存。当学生的懒惰,时刻在身旁督促他好好学习;当学生做题出错时,是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讲解,直到他学会为止;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为他鼓掌加油,告诉他:孩子,你一定行!对待教学是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我们不能满足于“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才是我们的目的。
2、学会赏识学困生。我相信,没有一个学生不想考100分的。可是,总有一些孩子因为自身或外在的原因,让他们离好成绩很远。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有挫败感,变得敏感、不自信,甚至不想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更应该多一些耐心给他们,多一些获得成功的机会,帮他们恢复自信,点燃学习的热情。多让他们读一些励志的课外读物如《名人故事》《名人传记》等。就像于老师说的:“差生更应该多读书。”读的书多了,见识多了,心胸也就开阔了,学习的信心也就足了。“弱者抚之以仁”,作为老师要用仁爱之心多关心学困生,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段话:“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会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师生本是一场特殊的缘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勤思考,多践行,认认真真上好课,对每一位学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