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离不开对其背后文化的学习。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修改并丰富了“文化意识”的内涵,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学科素养要素之一。高洪德老师的这一篇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对“文化意识”的理解和感悟,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一、原课程标准“文化”目标再思考
原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主要包含于“文化意识”目标和“情感态度”,在“文化意识”目标中,把文化意识界定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情感态度”中,体现在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中。
原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目标的界定模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科研的不断发展,修订版课程标准在审时度势和吸收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原版课标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加成熟。
修订版课标中,表述了文化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内涵: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和原课程标准有关文化意识的内容相比,新的文化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一)、文化不限于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而是指向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素养。这一目标告诉我们,外语学科不仅是学习多元的文化,更是通过跨文化学习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二)、文化学习的内容不再仅以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为目标,而是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使得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紧密的练习在了一起,旨在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强调文化知识学习的功能和目的,强调文化知识内化为人的身心素养。如:了解各种文化现象的历史和意义,学会判断文化现象的价值,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等。
(四)、阐明了文化意识发展的层次性和相应的水平表现。在修订版课标中,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文化意识水平分为三级。这三级不限于体现文化知识量的变更和积累,而更强调感知、比较、汲取、运用等水平的递增,反映了人的品格锻造、能力发展的规律。
三、新的文化意识目标的提出是英语课程的重要发展
长期以来,学习外语被认为仅仅是掌握一门交际工具,因此,修订版课标对文化意识内涵的完善,极大地推动了英语课程的发展。
(一)、超越单纯“工具论”的问题。学习外语不单是为掌握一种工具,而是为学生用英语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获取其他学科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也为他们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学习文化不是单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在发展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多元文化形成审辩性认知,加深对多元世界的理解,对世界格局和发展态势形成开放、包容和分析的态度,进一步学习和品鉴祖国文化,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
(三)、英语课程中文化学习不单纯是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英语是多国使用的语言,包含了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因此学习这类语言就是学习多元文化,获得不同的文化体验。
(四)新的文化意识目标实现了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有机对接。
四、文化意识目标对英语课程实施的启示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能力。由此出发,当我们回视英语课堂实施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再构建,文中高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并一以贯之地坚持英语课程的育人方向。外语教学不是淡出的教会一种工具,而是要教出一种什么样的人。英语教学应坚持育人方向,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
(二)、课程内容与资源应有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课程方面,书中提出了以下几点方向:
1. 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2. 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比较和鉴赏不同文化价值
3. 反映中外文化活动精神的共同诉求
4. 传播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5. 通过作品的意蕴美带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启示
6. 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三)、创建“文化”含量高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对比、体验、比较等多种方式学习语言知识和中外文化知识,注意语言知识的、技能和策略的整体性学习和运用。将优秀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内在的认知、行为和品格。那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1.教学目标重视高阶认知,通过设计开放性任务,鼓励独立思考
2.关注个体差异,包容不同观点,培育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3.重视在语境中、在语言学习活动中学习语言和文化
4.帮助学生理解和审辩分析教材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5. 针对中外传统节日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防止盲目效仿
6.根据需要设置中外文化鉴赏的拓展课程,进行文化专题教育
高老师梳理了原版课标和修订版课标中“文化意识”这一概念的完善和发展,为读者明晰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所涵盖的内容,及注重发展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途径,让我们明白,在外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打好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固然重要,但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利用课堂教学,通过双语互动机制改善心智结构,使其具备了解和鉴赏多元文化的素养和能力,树立文化自信,用外语交流并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