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和喜鹊》一节课讲下来,我自己充分看到了自己在三尺讲台上的表现,也看到了今后应该努力改变的地方。下面我讲进行具体的反思。我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有两个成功。一是根据文本的故事特点,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树和喜鹊的孤单,再学习故事的结尾,感受树和喜鹊的快乐。通过鲜明的对比,自然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让他们带着的问题去读文,去探究原因。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文本语言,设计了两处拓展和表达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孤单”和“快乐”的含义。从课堂学习的效果来看,学生能主动进入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事例和感受,深入故事,理解了树和喜鹊的心情变化,并且探究到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有了朋友的陪伴。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孤单”时的难过和与同伴一起结伴而行的快乐。虽然,课堂学习中,学生进行了表达练习,但固定的格式和填空式表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不太理解时,我没有用具体的例子指引。此外,老师的过渡语还需要加强设计和练习,基本功需要提升。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学生的潜力无穷。老师们应该对学生有自信,相信他们会思考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