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十月份读书笔记)(郑红卫)


作者:郑红卫 | 来源:原创  |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跟吴正宪学当老师》读后感

怀着对吴正宪老师的崇拜开始读这本书,这本书没有理论的说教,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讲述吴正宪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读完以后更是加深了对吴正宪老师崇敬之情。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每节课的问题都能在这些课堂案例中找到解决方法。

这本书中每个课堂案例都透漏着吴正宪老师的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学习。

1、尊重每一个学生。吴老师把孩子看成一个有尊严的个体,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引导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换来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

2、为学生设计有过程的参与。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3、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主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

这本书中《小蚕的故事》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启发。故事是这样写的:一天,上中学的儿子在一个脸盆里养了11条刚破茧而出的小蚕,才三天时间很多小蚕都长大了,但是还有三条长的特别慢,它们被其他8条压得喘不过来气,想活下去都难。于是儿子把这3条小蚕放到一个小盆里,特殊照顾。一周以后这3条中较大的那条长的和脸盆里面的蚕一样大了,相比之下,较小的那条还是小一点。这时,儿子将这3条放回到脸盆里,要让这3条和其他的蚕一起交流如何结茧。3周后,其中的10条都结了茧。最小的那条也终于长到其他蚕那么大了。2周后,这条蚕也成功的结了一个金黄的茧,而且是最大的。这个故事中,主人的特殊关照,挽救了3条小蚕,还培养出了一个后起之秀。这不禁让我感慨万千。

这让我联想到班上的一个孩子刘梓彤。每次作业完成情况都不好,上课回答问题永远回答不出来,考试永远是最差的一个。所以每次提问她我都会很严肃,下课了还会再严厉的批评她,把她所有的错误归结为她自己的不认真,但是在课下从不多给她讲解一次。读完《小蚕的启示》后,我猛然觉得这个孩子不就是这条小蚕吗?她和班里其他孩子比起来会让人觉得她永远不会“结茧”。再看一遍这个故事,觉得我们可以用十几天见证一条小蚕的成长历程,而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若干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为学生的成长去考虑,为学生的成长留有空间,不能太急于求成。慢慢的我静下心来想,是不是应该把刘梓彤这条“小蚕”单独弄到“小盆”里照顾呢。然后我慢慢的去了解她,原来她并没有上过幼儿园,对课堂上的一切都是很陌生。于是我就开始在课下多跟她交流,上课讲过的题再给她讲一遍,做过的卷子再让她做一遍,错了再讲,讲了再做。有一天上课,在检查学生对9的分成和组成的掌握情况时,我又点到了她的名字,她站在座位上有5秒的时间没有说话,我想努力白费了,刚想让她坐下,就听到她慢慢的开始背了起来,而且一个错误都没有!其他孩子也是第一次看到刘梓彤第一次回答对问题,都禁不住给她鼓掌,我想,瘦弱的小蚕就这样成长了。就像作者说的,第一个小蚕结茧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新奇,第二个小蚕结茧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欣慰,最后一个经过特殊关照结茧的小蚕让我们看到的是希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等待,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细细品味吴老师的书,品味吴老师的课,感觉她的课堂有深度,令人回味无穷。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