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十二月读书笔记(金瑶)


作者:金瑶 | 来源:原创  |  时间:2020年12月28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开篇简明扼要地奠定了全书阴沉严肃的基调,一种沉重感压在心头,让人迫切地想知道尘封二十六年的那段往事究竟是什么:“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动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过去的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小说通过讲述个人的命运来反映一个国家与民族在某个特殊时代的状态,作者也从自己的角度表达了一种人文关怀。虽然曾经犯下过错误,但是最终会醒悟并努力去弥补,这是卡米尔人性的闪光点,也是作者对自己这个民族深切的希望,尽管饱受沧桑,几经战乱,但是人民仍然在自己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因此,小说没有被局限于个人层面,而是进一步上升到了社会层面。《追风筝的人》讲述的虽然是当代的人与事,但毕竟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可我们的心灵仍然受到了相当的震撼。这是因为对于战争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过多血腥的战斗场面,而是从人民的生活落笔,着力刻画许多处于战争年代的平凡人的内心世界,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生灵涂炭,尽管无助,悲恸,绝望,但还要挣扎着生存。阿米尔回到熟悉的这片土地,故国之情油然而生,童年时与哈桑一起玩耍,彼此承诺的快乐回忆也席卷而来,作者借此与今日破败贫穷的景象作对比,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无情,践踏了一切美好的事物,给民族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的创伤与苦痛。满目疮痍,碎石瓦砾,处处荒凉,毫无生机,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小说中也影射了阿富汗男女地位不平等,种族贵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阿米尔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在于,哈桑的不幸,给了阿米尔一个赎罪的机会。阿米尔犯下的过错可以通过自我救赎来弥补,但整个民族所经历的战争又是谁之过?又要怎样去救赎?这是作者留给我们去思考的。

  小说高潮迭起,始终牢牢抓住读者的神经,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结尾的处理也是别出心裁,意味深长的:“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简单的一个画面便勾连起往昔,举重若轻,故事就这样定格在这个瞬间,但激起的涟漪并未消散。更多传达的是平静与释然,留给读者的不再是无尽的悔恨,而是温暖。毕竟,这个民族需要追风筝的人,无论风筝在天空还是心中。

  逝者了无负担,如轻盈的纸筝随风在天际高飞,而生者不辞辛苦,望着远去的背影,在苍茫大地上无怨地追。

  在面对自己犯下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的错误时,一类人是逃避、隐瞒、甚至欺骗,不愿承担责任,害怕认错带来的痛苦,最后依赖时间把过去冲淡。

  另一类人则逃不过良心的谴责,寻求解脱。而办法只有一个,即正视错误,承担后果。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毕竟肉体的痛苦终究是暂时的,而内心的痛苦可能会伴随一生无法抹去。漫长的人生中,总会发生些我们无法预料的事情,犯错并不可拍,可怕的是我们用谎言来欺骗自己,伪装自己,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只要鼓起勇气,正视自己犯下的错,无论何时都不会太晚。

  哈桑的死拉米尔已经无力挽回,因此拉米尔的救赎将永远留有一丝缺憾,但正是这份缺憾,才更符合真实的人生,因为我们常常无法弥补犯下的过错。

  风筝是象征性的,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着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去追,他才能成为自我期许的健全的人,获得心灵的安宁。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而对于不同的人,风筝代表着不同的东西,可以是理想,信仰等等。但无论怎样,希望我们都能像拉米尔一样,勇敢地去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