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和二年级上册都安排了连环画课文。不同册次的课文,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体现出学生能力发展的梯度。其中,一年级安排了一篇《小蜗牛》,主要引导学生借助图画猜读生字,文中“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以及“蘑菇”没有注音,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推测生字。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两篇连环画课文,《咕咚》中未标注拼音的生字有“咕、咚、吓、鹿、象、拦”,《小壁虎借尾巴》中未标注拼音的生字有“墙、蚊、咬、赶、房、转”。一年级下册的这些生字,除了鼓励学生继续借助图画学习,还引导学生借助其他手段学习。
(一)借助图画猜读
教材中的图画为学生解码汉字提供了很多重要线索,学生可以借助图画学习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以及表示动作的词语,进而帮助学生认读汉字,理解课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画,充分重视图画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图文结合的优势,发挥图画帮助文字阅读的功能。
(二)借助汉字的构字特点猜读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字形中蕴含着文字意义的线索。学生在一年级已经了解了一些汉字构形规律,为自主识字打下了一定基础。在阅读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生字,可以借助汉字的构字特点大体推断出字音或字义。例如,《咕咚》一课中的“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的“蚊”,都是符合构字规律的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和声旁表音的特点非常鲜明,学生完全可以在阅读的时候顺利推测出生字的音和义。
(三)借助上下文语境猜读
在阅读时,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可以为推测字词的意义提供丰富的信息。因此,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推测字词也是一个好办法。
例如《咕咚》一课,“咕咚”一词所在的句子是:“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学生在读到课文题目的时候,很难判断这是两个什么字。但是,当读完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学生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拟声词,代表一种声音。因为第一自然段的限制语境,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可供推断的线索:“咕咚”在这里指的是木瓜从高处掉进水里发出的声音。
(四)借助已有认知经验猜读
学生已有的认知图式,在理解文字意义的时候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阅读时,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口语基础,不断地主动建构意义。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的“墙”和“房”没有注音,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识。它们所在的语境是词语“墙角”“房檐”,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口语词,是学生了解的生活概念。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小壁虎经常在墙角或房檐下爬来爬去,学生可以大体推测出“墙”和“房”是什么字。
低年级教材中编排的连环画课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意义重大。这些课文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和自信心:有拼音可以独立阅读,没有拼音也能独立阅读;学过的字会读,没学过的生字也能想办法会读。这样,学生就不再惧怕生字这个“拦路虎”,不再一味依赖拼音这个“拐棍”,可以及早点燃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同时,学习连环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养成主动运用阅读策略的好习惯,从一开始就做一个积极的、主动的阅读者。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连环画课文的诸多价值,并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这些价值,相信学生的成长会令我们感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