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围绕语文课堂教学展开的,其实,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究竟该教些什么?或者说给学生带来什么变化?我在姜树华的书里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答案——学生有没有形成语文经验。“从做中学”是杜威教育理念的核心原则,强调了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掌握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这一原则,运用到我们语文课堂,就是言语的实践,尽可能创造更多的让学生实践的“言语场”。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获得自身的提高,这恰恰是践行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言”其实是一种语言形式,语言规律,经过搜集、整理、提炼的语言组织过程。简单说来,就是关注表达。具体地说就是关注作者字词标点、观察作者的表达顺序、了解作者的行文路径、描述手法、修辞技巧等。
“意”体现了语文的内在属性和内在意义,着眼于言语的内容和意义。通俗说来,就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情、意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向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和高尚心灵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言意共生就是通过语言形式让学生进入那个用语言呈现的鲜活的、丰富的世界,因文有感、因感而欲言、因言而得意、因意而悟道、因道而成人,让课堂成为儿童学习的原野。
除了言意共生,我对“品读“一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品读品读,既要品,更要读。姜老师的课例有一个让我非常有感触的地方,他非常擅长引导学生怎么读。我听过许多老师的课,包括我自己,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会出现引读目的不明确,引读方式不适恰,只读不引,或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看似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其实只是机械化地、形而上的读,并没有真正内化文字的情感,没有领会作者之“意“。姜树华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这一文在引导学生诵读片段时,并没有去解释任何一个词语,而是通过图片与联想对文字进行深入浅出的含英咀华,让学生想象作者的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这其实就是一个”品“的过程,品完继而反馈到自己的诵读中:读出画面感、读出抑扬顿挫、读出山势的惊险和磅礴、读出那份随心所欲的美。让整个课堂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语文味。这种方式才是真实有效的品与读。这让我如何启发学生领悟作者之”意“以及文字背后传达的情有了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