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七月读书笔记(于清波)


作者:于清波 | 来源:原创  |  时间:2020年07月06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美”在起承转合间——谈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读书笔记

音乐课堂是学校实施美育和德育的主要阵地,借助音乐作品之“美”,可以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提升美的能力。音乐课的设计和实施成功与否十分关键,笔者按起承转合的模式,层层推进,介绍了音乐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一、起——瞄准起点,唤醒“美”的感知

课堂设计和实施要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即“三个有”:目中有人、心中有标、胸中有本。

坚持以学生为本,设计让学生可以自然接受、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防止“曲高和寡”,“揠苗助长”等现象。如学习民间音乐时,可从观看、了解民俗开始,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加入打击乐器,全员参与,多形式表演,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把握音乐学科的“三维目标”和阶段目标。把握教材重难点,上下贯通,把准脉络。

二、承——抓住核心,生成“美”的体验

体验音乐之美,感知是起点,理解是核心。

乐听、善赏:要以聆听唤起学生对“美”的感知,带着问题去聆听,让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乐唱、善演:学会如何展示“美”,再现“美”,挖掘“美”,激发学生的表演欲。乐思、悟情:让音乐之美真正深入人心,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设置情境,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界。

三、转——匠心独具,点亮“美”的创造

一节好的音乐课,必定是个性彰显,亮点纷呈的。

首先,要“新”而有效: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有创意的流露,有创造的体验。其次,要“活”而有序:在课堂中,教师是“总导演”,学生是“演员”,导演适时点拨,恰当引导,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让演员有新的发展。

四、合——关注成长,升华“美”的内涵

音乐教育具有“润物无声,无痕渗透”的特点,积极挖掘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在教学活动中放大这种美,让学生在情感深处产生共鸣。教师要主动收集、积极使用有形的教学辅助资料,拓展、升华学生对“美”的内涵的感受和理解。七月.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