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们在谈教育,那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当中成为发光体。然而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皆不同。如果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人,显然不能让所有人发光发热。因此,因材施教便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目的本质的回归。
一、什么是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资质实施教育。具体说来则是教师以当下自己的知识框架通过观察、了解、判断学生之“材”,进而选择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然而,如何区分学生之材,又如何有效地教育……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粗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如何因材施教。
(一)、课前——识人
因材施教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区分不同的“材”。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是要有敏锐的目光来识人。那怎么识人呢?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就非常重视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来了解他们, 通过对学生言与行、 在公共和私下场合是否一致来印证所获得的信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作为老师,多观察学生,观察学生的课堂课下区别,待人接物的不同。多交流,增强与学生课堂内外的对话,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甚至家庭背景。多思考,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对学生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张开自己的感官,充分与孩子接触,眼看耳听,吸收来自孩子的大量信息。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明白他们的长短,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方法教育。
(二)、课堂——兼顾
那我们课上如何做才能实现因材施教呢?
第一, 备课时设置问题需要有针对性。
课上的问题要怎么提?问题是面对哪个层次的学生?在我看来,问题至少有三个层次,所有学生都会的,难度中等的,和对学生要求最高的。比如,我在教学文言文《杨氏之子》时,提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这篇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答案为第一句。那么“甚聪惠”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个问题,需要概括,可引导学生从每句话进行概括。聪惠最重要体现的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利用姓氏做文章,反问孔君平“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那么想一想,如果这个人姓李、姓毛,他会怎么问?这种问题从知晓——输出——运用呈螺旋式上升。
设计一个台阶式的问题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与此同时,又给他带来一个台阶,让他逐步攀升,激励他攀登的勇气。这样既使少数学的优秀的学生能够给大家起到引领的作用,又使得全班教学水涨船高。
第二, 评价的正面导向。
千人千面,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有的孩子很粗糙,回答问题会离开本题范畴,总是天马行空,引得学生大笑,我们要采取适当肯定,保护其想象力的态度。有的孩子很内向,课堂上不爱表达,那我们就要及时肯定,帮助其建立自信心。自大的学生我们肯定的同时不忘鞭策,怯懦的学生我们需要充分肯定不吝赞美。当然,孩子们的性格是迥异的,即使看起来类型相似,但形成原因也各不相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做的是深入了解后,寻找适当的机会激发他的潜能。这需要花上许多时间与精力。
(三)、课后——修身
1、爱。正如刚才所述,要做到因材施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爱,那这个过程是非常折磨的。教师可以把自己对亲人的爱, 包括对自己孩子的爱, 迁移到自己的学生身上,。这样才会尝到孩子成人、成才时的甘果,也会心甘情愿的倾注心血。
2、不断学习。判断学生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过程,如果我们自身知识框架窄小、学识浅薄,那么何谈因材施教。更有甚者,会成为学生成才的阻碍。正如一句话所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代在高速发展,知识与理念也是不断的更新换代。身为教师,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更多的学科知识与教育理念,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课堂内外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