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主要由学生与教师心理、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三部分组成,介绍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心理等。
教育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自身对于周围环境的操控和积极互动。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可以最大程度上积极利用环境来帮助自身发展呢?书本中详细介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重点介绍了与我们新课标紧密相连的建构主义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己主动探究,并在头脑中结合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新知识。
建构主义的先行者皮亚杰和维果斯基都认为,学生的发展是在原有的基础来实现的,后者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现有水平是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的,后者则是在他人指导帮助下或者是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而潜能正是发展的可能性,代表着发展的蓓蕾,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
结合着我所在的低年级学生的情况来讲,目前孩子们还是处在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也具有了一定的弹性。自然也就不主张给孩子们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也就是不提倡毫无根据或是人为地加速学生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于学生发展和知识的学习来说,也是作用不大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伸手就能摘到桃子,未免无趣;怎么都够不到的桃子,却又令人失去信心;然而尽力跳一跳,才可以摘下来的桃子,才最让人有成就感。在数学课上,有时候孩子们觉得问题过于简单,也就难免有了不想学的念头;觉得问题太难了,也就有了放弃认真思考的想法。唯有当问题符合了学生的实际,又能让学生有主动思考欲望,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此时学生也乐于自己探索思考,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所以我觉得,在往后的数学教学中,一定是要多去了解学生现在的学习水平到了什么程度,应该提出什么问题,怎么样提出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跳一跳摘到桃子。从学生整体而言,比如一个班,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这就得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