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之动力。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所需之课堂。我国古人既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问,也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之训。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之优良传统。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在一代代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才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书写伟大祖国灿烂的篇章。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通过学习《意见》,我有如下感悟体会。
多年的教育经验及生活经验,发现我国的劳动教育时废时兴,其中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这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相符合,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班主任及一线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细节入手,潜移默化,转变孩子思想,从而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细节入手,以劳树德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就即或成绩很差,是考试的失败者,就哪怕今后坏了好大学,但他今后至少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他同样能够信心满满地适应生活,面对未来。我甚至还以为,就即或是他今后成为-一个打工仔,一个外卖哥, -个摆地摊擦皮鞋的人,他都可以靠勤劳的双手去打拼,去创造财富,从而让自己拥有一个亮堂而幸福的人生。
疫情的肆虐,学生们正在经历一个延长版的寒假,这也是一个特殊的寒假。为了防疫抗疫,学生们宅在家里的这段时间,正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最好契机。
“停课不停学”, 我也非常注重引导孩子做些家务,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是最好的学习,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比如,我布置分阶段让孩子拖拖地、擦擦桌子,让孩子给垃圾分类、整理自己的衣橱、洗洗衣服、淘淘菜,也可以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做简单的饭等等。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当然品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
二,细节入手,以劳增智
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孩子在劳动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尤其结合科技节活动,会让孩子做成一件件产品,如小板凳、小书架,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并进行评比。这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和精神。其目的是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可见,劳动教育不仅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培养了动脑能力。
三,细节入手,以劳育美
我一直认定劳动教育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劳动对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产生动手的欲望。因此,在劳动教学的初始阶段需要-个激趣的环节,激趣的最好手段是让学生欣赏美好事物,激发学生对美追求的情感。我主要采用的方式是:(1)实物欣赏。教师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揭示劳动对象,制作成品,在课堂上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成品进行欣赏。(2)媒体欣赏。拍摄劳动场面或劳动制作过程等,在课上播放给学生欣赏。手工劳动课,拍摄手工制品。生产劳动课,拍摄劳动场面和劳动产品。教学《Seasons》时,拍摄各种明媚的四季图片,在课上让学生欣赏,在播放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解说,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边看边听,愉悦身心,激发审美的情趣。(3)图画欣赏。教学中用好挂图和教材中的插图等,因为这些图是劳动过程的艺术再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探寻和欣赏。
我觉得,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平时我也非常注重自身劳动的示范,希望可以给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