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两年我校低年级班级数量的增多(这学年低年级班级数占全校班级总数的50%),听低年级的课也越来越多,但因为从来没有教过低年级,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不是太了解,所以和老师们交流时总感觉“底气不足”,很多时候都是模棱两可,不了了之。近日读到《小学教学》杂志上《把握标准,防止狮子、写字教学超标》一文,顿觉解开了心头的许多疑问,现将主要认识摘要如下:
1.统编教材按照“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编排识字、写字内容。课文后面的生字条中是需要认识的生字,生字条下面的田字格里是需要书写的汉字。识字和写字都是学习汉字,为什么不同步进行呢?
遵循文通的生理规律,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多识”为儿童尽早进行大面积阅读打下基础,能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少写”是因为儿童的手部骨骼发育不完善,还不适宜大量书写汉字,“少写”是为了减轻儿童的书写负担。
2.经常听老师们抱怨:这个独体字(马)作为部件组成的合体字(妈)以前就学过了,怎么到现在才学习(马)呢?
周有光先生提出过一个重要规律——“汉字效用递减率”。这个规律告诉我们:汉字的使用价值并不都是一样的。因此,统编教材在编排识字内容时,是以该字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为标准:出现频率高的先学习,出现频率低的后学习。但写字内容的编排则是考虑到儿童手指肌肉的发育情况和儿童的执笔能力,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先独体后合体的顺序编排。所以,识字时安排先认识“妈”后认识“马”,写字时安排先学写“马”后学写“妈”。
3.低年级教材中写会出现许多多音字,什么时候必须教一字多音?什么时候可不教呢?
对于多音字,统编教材在编排上也作了精心安排:当多音字第一次出现时,该字和普通汉字一样,在生字条中以黑颜色出现;当多音字的第二个读音出现时,该字在生字条中以蓝颜色出现。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多音字以黑颜色出现时,教学时可不涉及其他读音;当它以蓝颜色出现时,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回顾复习前面学过的其他读音,相机引出新的读音,并将两个读音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比较,以便让学生知道两个读音各代表什么意义。
4.二年级下册起,不再全文注音,仅部分汉字注音。是不是文中所有注音的汉字都需要会读会认呢?
课文中注音的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生字条中的生字;另一类是生字条中没有呈现的字,这类字有另外的名字——带读字,或见面字。前一类就是当生字教学,要达到读准字音、会组词语的要求;后一类字只要学生带着拼音会读就可以了,即使去掉拼音不会读,也没有关系,因为后面的教材中,还有专门学习这些字的时候,只要这次见面会读即可。
总之,教学时,教师要了解教材编排意图,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既不拔高,也不降低,在遵循儿童生理规律的基础上,一步步将儿童带入文字的殿堂,这是识字、写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希望有机会能任教低年级语文,和老师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