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十二月份的《小学教学》,里面有一篇低年段识字教学的课例《随文识字析词 识读有机交融——<坐井观天>教学实录及评析》,颇有感触。
课例中一共教了“井、观、渴、喝、哪、际、沿”等11个生字新词,有集中认读,有随文识字,有字理析解,有结构意识,很好地诠释了低段阅读教学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特点。
如“井沿”,既是带生字的词,又是文中需要理解的关键词。侯老师对“沿”的字理析解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沿”的右上部分原来是流淌的水流!学生由“沿”理解了“井沿”,进而积累了一串与“沿”有关的词:河沿、碗沿、桌沿、床沿……此时,识字与析词,识字与积累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
再如“无边无际”一词,学生容易理解。但“际”为什么是“边界”的意思,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特别是左耳旁,很多学生乃至老师都不明白表示什么。侯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把左耳旁横倒下来,其形义便清晰可见。学生明白了左耳旁表示山岭或高地,今后就可以推知由此形旁组成的一系列生字,形成一种自觉的识字意识,提升识字的能力。教师通过图片形象演示了“际”表示边界的意思后,让学生推知“无边无际”的意思,想象小鸟说“无边无际”时的语气,仿照文中的句式用“无边无际”来说.....时的教学,就不仅仅停留在识一个“际”字上了,而是把识字与朗读指导,与学词学句有机结合起来。
由此联想到上周听到两节低年级的课。如,老师让学生用“马”组词,学生说了黑马、小马、马儿,用“竹”组词,学生说了竹林、竹叶、竹子,用“石”组词,学生说了石头、石子、玉石、岩石、宝石,老师就止于此,没有点拨和提升。比如,学生说到“黑马”时,可以适当提一句,它不仅指黑色的马,还比喻在重大活动中一鸣惊人的获胜者,还可以积累一些带“马”字的成语,如千军万马、走马观花等;用“竹”组词时,老师可以出示图片,引导:这样小小的,尖尖的是“竹笋”,长大了是“竹子”,竹子上的叶子叫“竹叶”,一片竹子叫“竹林”,用竹子编的凉席叫“竹席”,用竹子编的篮子叫“竹篮”,还可以根据需要给学生讲讲“胸有成竹”的故事……这样学生就能记住一大串与“竹”有关的词语;再比如,“石”组成的词语,虽然学生说了很多,但都是零散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归归类,“石头、石子、岩石”是一类,都是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玉石、宝石、钻石”等是类似于石头的坚硬的物质,还可以启发学生说说其他的,如石头做成的东西:“石碑、石凳、石刻”,云南著名的旅游景点“石林”等。当然,并不是一节课上每一个生字都要这样学,但至少要根据文本内容、生字特点,每节课选择二三个字这样教。
总之,低年段的识字教学,教师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而应该不断寻找生字与语境的关联,把识字与朗读、积累语言、文本理解、语言表达等语文要素有机结合,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