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十一月读书笔记郑泽鑫


作者:郑泽鑫 | 来源:原创  |  时间:2019年11月29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我将是你的镜子》本来是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一本访谈录。1982年,这位艺术家曾经有一次中国之旅。在这个给他奇异灵感的国度,这场被安排的旅途并不愉快,却留下不少诡异的照片。如今看来,吸引我们注意的倒不一定是那个苍白的西方人,反而是北京中八十年代初北京的风貌,让我们想起我们还曾是那个样子。

亨利·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On China)对于我们,起到的作用和安迪·沃霍尔的照片颇为近似。原来我们如此健忘,常常只记住教科书要求反复背诵的历史。而这位八十八岁的老人,一生中有不少精力用于和我们打交道,如今却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追忆一点过去,检讨一下现状。他提醒我们中国的传统与遗产对我们的影响。尽管很多时候,这种影响对于我们已经漠然。

《论中国》首先是一本写给美国人的书,特别是写给那些关心中美关系和美国外交事务的美国人。除了开头部分回顾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外关系史,其他部分主要记述了新中国的外交关系演变,以及最重要的,基辛格亲身经历的中美关系变化。以至于有美国读者表示,读过这本书会比98%的中国人更了解中国。这当然是太过夸张了,正如一些中国读者指出的,这本书对于中国的国内政治总是一带而过。这不免让人不满,认为标题《论中国》名不副实。然而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更像是《外交关系》的读者,而不是哪一本中国研究期刊。正是通过基辛格这位中国外交的特别亲历者,我们才得以检视一些自己都不熟悉的中国问题。

全文用前三章都在追述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在古代东亚的地位,以及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心态。正如作者指出,中国人在在决策时可以随意引用上千年前的经典文献,或者随时动用丰富的谋略思想资源;长期的文明大国地位,奠定了东亚文化核心的心态。这种传统与心态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博弈策略,也影响着和周边国家在地缘政治上的互动。作者详述了乾隆年间马嘎尔尼访华的遭遇,和十九世纪以来中国的屈辱历史(作为“天朝上国”,这种屈辱尤其难挨),这些都成了现代中国处理对外关系时的底色。这一段的叙述非常详细,大部分内容国人耳熟能详。但是后文的看法会让我们感到,自己对这种底色过于熟视无睹了。

第四章到第七章,叙述了新中国建立直到尼克松访华前的外交历史。例如关于朝鲜战争的历史,以及中苏关系史。本书并不是一本历史书籍,在讲述这些问题时,关注点还在于中国的外交关系:他怎么处理苏联关系,怎么处理美国关系,以及怎么应对台海和朝鲜半岛的挑战——最大的地缘政治危机。按照基辛格的看法,中国人在对付这些问题时,尽管出于极其不利的局面,却充分运用了各种策略。

而第八章到第十二章记叙基辛格自己一生引以为傲的事情,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这一段有着丰富的细节,而且对于细节的掌握恐怕只有作者能做到:既大量引用了联合公报、会议备忘录的材料(很多时候这些材料就是作者与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记录),也包含很多珍贵的亲身回忆。我们并不需要在这本书里回顾当年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风采,而是能从中看出中国政治的巨大张力:一面是意识形态上更接近,却已经交恶并且不断冲突的苏联;一面是意识形态上极度对立,需要处处设防的美国。在冷战的极端环境下,思想争议被搁置,让位于更纯粹的现实利益与地缘政治的考量。在作者看来,和美国恢复关系,背景是和苏联的对抗。而之后,中国站在了冷战赢家一方,减缓了苏联的威胁,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这种遗产,哪怕经历了美国党派政治的波动,和当时风雨如晦的国内环境,都经受住了考验,留给了后人。

我们时长轻视时间所能赋予的智慧。朝鲜战争时,基辛格还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到了访问中国时已经是一位中年政治家。书的最后几章比较简略的描述了1976年后的中国,以及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展望。对于这段历史,作者已经逐渐退出亲历者的视角,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旁观者。一些国内读者诟病作者对于中国的灾难没能着墨。如前文所述,本书的重点还在于外交而非国内政治。而最后一段,作者提到当德意志统一时,欧洲的均势被打破,埋下了国际冲突的导火索,最后发展成巨大的战争悲剧。中国的迅速崛起,会引发什么问题?这是个很多美国人关心的问题,读过这本书,作者可以少带一点情绪,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思考。

以上发表在《第一财经日报》,以下写几句别的。

上文是媒体稿,默认读者是不知道这本书的人。其实这本书的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1. 首先是基辛格对于谋略的强调,大量篇幅分析了新中国外交的策略。其中一些评价,甚至高于中国人自己。基辛格毫不掩饰对周恩来的钦佩甚至是倾慕。有时也会将中方可能未经深思熟虑的举动,看做谋定而后动。

2. 基于尼克松水门事件后的国内声望,不仅在《论中国》中,其实在其他基辛格的回忆录中,他也更强调自己是政治活动的独立个体,而不是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后来的国务卿。

3. 我们在大众媒体上习惯把尼克松的访华看做外交胜利,暗示这种胜利针对台湾,也是针对美国(终于承认我们了)。但是看过这本书,以及很多史料,还是很容易看到中美在对抗苏联问题上一致的利益,以及中国面对苏联承受的巨大压力。

4. 国际事务的道德困境也暴露无疑。尽管基辛格为之辩护,还是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在印度支那实际上支持了红色高棉以对抗越南。西哈努克去世后,追忆文章往往涉及了红色高棉的残暴,并指责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根据批评者的态度,将之视为左倾错误,或者意识形态驱动的罪行。可对于西哈努克自身和红色高棉结盟,以及美国对此的暧昧立场却少有涉及。本书中关于中越关系的章节可供参考(尽管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

5. 我记忆中基辛格关于美国以色列关系的回忆录中,提到安息日战争。基辛格接到以色列政府的电话,还问了一句飞行员是否吃饭了(作为犹太人,他当然熟悉安息日的习俗)。这倒是一件体现他风格的轶事。对他的指责有一项就是他曾支持拉美国家镇压左翼人士。理想、意识形态,这些字眼都不是重点,地缘政治、大国博弈才是。像是红衣主教黎塞留,为了打击敌人,有些人能和土耳其人结盟对付基督徒吧。

6. 本书的删节问题。去亚马逊买一本kindle 版合不到七十元人民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