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捧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我开始了新一轮学习。
最近教学的几篇课文与环保主题相关,我想起了《纲要》中第十三章内容《建设美丽中国》。《纲要》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是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今中外此类事例众多。就我国古代来说,就曾有过惨痛的教训。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
历史教训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就关乎党的使命宗旨,关乎民生。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