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十月读书笔记 郑泽鑫


作者:郑泽鑫 | 来源:原创  |  时间:2019年10月31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看到91岁高龄的基辛格这个月又出了一本新书,想起自己两年多前买过他写的一本On China,就拿出来再翻一翻。他的每本书都喜欢写得都巨长无比,那时没空没心情仔细阅读,只是随便翻了一些重点章节,也印象不深。这次拿出来从头到尾再读一次,有点被震惊到。这种思维方式的美国人现在可能已经太少也太不愿意发出声音了。

第一,基辛格当然非常了解中国。这本On China把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几乎从头到尾地描述了一遍(当然去除了中间民国时代的那一段),并能够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深层影响。他大篇幅地描述清末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在告诉美国人:中国人老爱谈在西方人看来已经有点过时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之类的国际法概念,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这些本身其实也与美国利益关系不大的问题上,美国还是少插嘴少惹恼中国,因为中国人自尊心强又因近代史的屈辱而不太喜欢让老外在自己国内事务上指手画脚。

另一方面他当然也有点在提醒中国人理解美国人的理想主义传统,什么人权民主之类的东西长期以来就是美国主流社会的基本思想,这些东西有些时候任何美国总统都不得不尊崇民意,即使是老布什这样了解中国的总统有时都不得不服从。有些行为不是故意要惹毛中国,而同样是为了内政所需。

但更有意思的是,基辛格本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其实是批判理想主义的。他在书中有一段里很公开地批评美国,自冷战以来这种理想主义思潮还变得尤其汹涌。冷战后的两任总统克林顿、小布什在他们的第一任期内与中国关系都不太好,就是由于包括总统本人在内都开始坚信美国价值观已经打败所有人,已经传遍全世界,还拒绝接受的国家必定是敌人、必定亡国。

其实冷战时的美国还是很现实的,相反倒是苏联在全球煽动革命与内战,并主导国际舆论,甚至在西欧很多国家都被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罢工罢课潮(毛时代的中国也试图要做全球革命的推手;美国在中苏已经决裂的60年代整个十年中不敢与中国接触,就是因为他们当时把中国看作一个比苏联还疯狂的革命国家)。这样一种高度理想主义、意识形态至上的结果不是全球共同步入共产主义理想国;相反这只引发了全球各地的不安与反抗,而最后还由于在国外过度的军事扩张而拖垮经济,对自己也没好处。

遗憾的是冷战后的美国似乎在走上一条相似的道路。冷战的胜利让美国不再有一个政治、军事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制衡,让本身也具有理想主义传统的美国开始有点得意忘形,开始也要向世界推广她的理想。但这真的有意义么?高度浪漫的理想要实现真的那么容易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宗教下的政治传统、运行模式,真的可以被如此容易地通过一场什么春天的革命就被改变么?美国外交系统中的理想主义派还认为,实行自由民主模式的国家必然更理性,与美国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这点基辛格显然不认同。冷战中的苏联与中国、南斯拉夫等共产党国家关系也决裂过;反倒是美国与中国建立起了长达将近二十年的半盟友关系(而美国更长期的盟友中,更有许多是中东和拉美的独裁国家);03年美国要打伊拉克中国没有太多反对,发出反对声音的都是欧洲的民主国家。国家政体不可能影响国家间对根本利益的追逐。

而对美国自己来说,现在这种拼命在全球培植散播其思想观的行为已经让自己变得有点像一个疯狂的革命国家了。任何理想必然都是美好的,无论是自由民主,还是共产主义,还是希腊人的理想国、基督教的伊甸园;但当有人要把它奉为绝对真理时事情就变得丑陋了。有些传教士会变得走火入魔,会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而不顾现实手段的残忍,会开始剥夺他人选择理想的自由权利。自由是美国人爱高喊的口号,但他们好像不太愿意给不同民族选择自身发展道路、政治模式的自由。基辛格在这本书中所透露出的对中国的欣赏,根源也就在于他对中国现行外交行为中的现实主义的认同,这让他似乎又回到了18世纪强权平衡的欧洲、19世纪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顾自己搞发展的美国。对基辛格这样的现实务实派来说,最美好的全球画面应该就是这种平衡下的互利谋发展,而不是无数人聚在广场上或在清真寺里高举宝书高喊口号,无论这本宝书是毛语录、是古兰经、还是美国宪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