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原则——读后感(金婷)


作者:金婷 | 来源:原创  |  时间:2019年10月29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4D649A53124490EF4A4620D83A37C802.png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重视过程,处理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观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尤其强调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为数学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探索新知识,体验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联系自己现在教的千克和克的一章,利用多媒体设施,在投影上展示称物体的重量,让学生上台自己称一称自己身边物体的重量,充分感受重量单位。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要凸显以下几个原则:

  一、问题性原则

  教学实验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而目标往往是以问题作为外显载体的,也就是说,问题引导着实验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教学中,要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思维,最终解决问题。提醒老师要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无情乐趣。知识是载体,内蕴的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核心。在一节课的最后,要让学生尝试自主反思和拓展练习,进行知识点的内化迁移拓展。

  二、操作性原则

  数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征,将抽象、理性的数学学习过程具象化,就必须提供物化的实验工具。让我明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总是和学生口头的说、描绘,而是要借助具体的物品来展示。

  三、主体性原则

  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要设计更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实验活动。

  四、过程性原则

  数学实验活动的组织,要强化全员参与,并且是全员经历数学实验的完整过程,并不是将数学实验分解成若干部分,不同学生分工进行不同环节的实验,最后将部分相加的整体看做每个学生的完整经历。反思自己的课堂,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将课堂内容分解成每个小环节,每一个部分都是由不同的学生参与,所以需要设计出大问题,完整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