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和富有个性的过
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探究算理的时候,大多数都是老师讲给学生听,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自助探索,合作交流总结出来,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数学实验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数学实验可以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疑也会更加深刻。再次,不同的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的操作与探索,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实验与学习信念的建立,数学实验有利于促进数学理性思维的培育,只有让学生介入知识的生成情境,建立知识由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渐进过程,这样的探究才会充斥猜想与伪证,成功和失败。学生只有意识到证实来源于伪证,两者才会在知识的创生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形成完整的认识。反思自己的课堂,给学生在实验上的展示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的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很多都是书本上的结论,所以不经历这个过程,学生很多都是跟随书本,只看书的结论,长时间上来就是没有自己的思考,为什么这个结论是这样的,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死记硬背。
在小学低年段,数学实验作用于实物的动作,以及基于此形成的表象,正是构成思维可逆性的基础。所以数学实验在低年级是非常重要的,为以后的高年级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思维建构过程,奠定基础。老师要尝试用不同方法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对话。设计指导、实验参与等。老师也可以围绕数学实验研究的大背景,自己尝试设计一些贴合生活的数学实验,这些都可以直接作用于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应该由主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