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常识》有感
《教育常识》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在读教材需要三种眼光:成人眼光,教师眼光,学生眼光。反思自己今后的教学,要多运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教材。正如书中所说的:这是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的思考,为此,教师需要设想:如果“我”是学生,初次遇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我”是否有兴趣?“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给“我”几个理由。“我”理解这些知识的鱼塘困难和障碍在哪里?“我”该如何学习,把这些书本中的知识、老师教的知识转化为“我”的知识?
李老师认为,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法变成学法。这一点在前面两个学期的学本课堂的实验中,我本人已经是切切实实的在实践了。老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从以老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转变。导学单的使用和小组合作的开展都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成为了每节课的主角。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阅读、思考、讨论、练习,而不是一味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开始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一步一步迈向真理的殿堂。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只需要扮演支持者和辅助者的角色。
还有一点,李老师说要“以结构化的方式教学”,“万事万物都有结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要寻找教学之“道”,就得从教学的结构入手。要掌握知识的结构,就必须有恰当的方法。这一点,和我们在学本课堂中所实验的结构化预习也是不谋而合,教师把新课的预习要求以结构化的方式梳理给学生。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预习,在预习中去发现问题,再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教学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反复,变“教”为“学”,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最终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每个人对教育的理解或许不尽相同,实践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诚如李老师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老师,如果不爱自己的学生,肯定不能称作好老师。但是这种爱,不是盲目的爱,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学生长相出众,或者成绩拔尖就对其偏爱。这种爱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爱,是一种大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静默,更是“春蝉到死丝方尽”的坚守。我想,作为老师,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走的路也很长。但无论前路漫布荆棘,还是繁花似锦,我都会一往无前,不忘初心。
总之,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