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特征分析》读后感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学习数学需要通过自身的操作和主动的参与,而数学实验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新兴的教学方式,它是让学生根据预定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理解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策略的一种教学方式。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小学生学习数学,感觉往往是单调乏味的,特别是对概念的理解。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数学实验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
在教学“有趣的拼搭”时,设计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学生们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子上滚一滚,体会哪个物体滚得最快。第二次,让学生闭着眼从袋子中摸一摸,通过触摸说一说摸出的是什么,从而对这些图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图形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对教师的要求,还有对学生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应用现代模拟实验操作,进一步更新观念,丰富教法,了解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已有经验,首先,要有鲜明的教学目标,充分凸显实验的教学价值;其次,小学数学实验需要合理的实验设计,而且有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让方案更贴切、有效;最后,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规范操作,帮助学生构建概念表象,形成独特的认知。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心向,从“配角”“听者”转变为“主角”“实验者”,逐步养成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分析问题。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学具的演示,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了活动,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知识也较为深刻;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兴趣浓厚。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