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六月读书笔记(朱玲)


作者:朱玲 | 来源:原创  |  时间:2019年06月17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可见,文体意识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是一种深厚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在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时,应该明确文体方面的要求。这样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方法,注意文体意识体现。

  文体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依托于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

  如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绘本教学,我将目标定位在“整体感悟,板块学习”。教学设计中,要紧紧围绕“绘本学习的方法”这一核心,设计“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联系生活”这三个主要环节。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可具体操作的阅读方法,又让学生通过绘本学习,能够联系生活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方法的实践过程,是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体的感受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文体把握的能力。今后学生再遇到绘本类的文本时,这样的方法可以被迁移到新的阅读实践中,发展其文体意识。

  三、立足文本,渗透文体意识滋养。

  学生的文体意识是通过对现时文本的赏析、感悟,才得以生长,并在其它文本的阅读实践中,得以发展。所以,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童话、儿歌、绘本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就诗歌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中国古代文人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它包括朝代、作者、诗句和诗意等几要素。

  文体意识并非单纯的文体知识,培养文体意识除了对文体知识进行传授、文体内容进行训练之外,还要将其与构成语文素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进行连接、组合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文体意识文体意识能够迅速地确认阅读体验的方向和主旨。如童话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细节表现人物;儿歌,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优美语句等等。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

  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被普遍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必须充分意识到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教师应首先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为示范,使学生感受到文体意识对于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