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读书笔记——《羊与钢的森林》读后感
外村自幼生长在北海道的深山小村庄,家境贫寒。刻板平凡的中学生活,一成不变的山居岁月,没有选择的迷茫前途,似乎都注定了他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摆脱出身的困扰。偶然有一天,老师让他帮忙接待一位钢琴调音师,那架年久失修的钢琴经过调音师的妙手,竟发出宛如天籁的美妙音色。琴音就像一道微光,照亮外村的灰暗人生。从那一刻起,外村便立志成为一名调音师。
然而,不得不承认,人与人的先天条件千差万别。他来自封闭落后的环境,此前从未接触过钢琴。纵然拼尽全力刻苦练习,反复聆听钢琴乐曲,诚惶诚恐地跟着前辈仔细观摩,在客户眼中,在神秘高贵的钢琴面前,他仍然是个畏缩羞怯,欠缺天赋的乡村青年。生来没有拿到一手好牌,那么努力是否有用?
只有音乐生而平等,与自然、世界融为一体,被包容,被接纳,被一视同仁。说不出口的话,难以言尽的迷茫和挫折,或许可以让音乐,替你发声。外村,能否如愿告别大山,走进音乐的广袤森林呢?穿越森林的路,就在脚下;“如果一开始就不曾奢望,那么所有的失去都显得无足轻重。真正的痛苦是,心心念念的东西就在你面前,你却求而不得。”《羊与钢的森林》讲述的正是那1%的天赋和99%汗水的故事。
我们不是因为天赋而活,有没有天赋,都要活下去。我能做的,是用自己的双手,找到某种更确切的东西。绝不能被天赋这个词分心。不能把缺乏天赋当做放弃努力的借口。经验、训练、知识、灵活、耐心、乃至热情,天赋不够,那就用这些东西来代替。如果有一天,实在到了无可替代的地步,再放弃也不迟。害怕是难免的,每个人都害怕面对缺乏的残酷真相。
而用主人公的话来讲: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孤独感挥之不去,唯有踩着土壤和青草,听飞鸟从高高的树上俯冲下来的声音,听远处野兽的声音,才能令我忘记烦恼。至少,独自行走在森林里的时候,我是被接纳的。当一个人愿意付出能力的时候,是会被接纳的。没有天赋,一样可以活下去。但我们暗暗地期待,花一万个小时仍然无缘得见的东西,会不会在花了两万个小时以后,终于能够看到,重要的不是早一点看到,而是看得更远。
每个人都在做着这走出森林的过程,每个人都要穿过自己的森林,走出自己的路。找寻途径、努力尝试、悟出方向,每个阶段都见证这自己的成长过程,也见证这过去的挣扎和彷徨。天赋是什么?正如书中柳老师的话:“所谓的天赋,热爱的难道不是那种,非常非常的感觉吗?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让你放弃,那种执着和斗志之类的东西,不就是天赋吗?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在一个功利的时代,大部分推崇的都是为了目的而坚持不懈,然而真正的热爱是无意识的努力,真正的天赋也是那为了热爱而满腔热血的努力,纯粹的面对钢琴,心无旁骛,从而更纯粹的面对这个世界。“有时候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完美。所以要敢于踩刹车,画上一个句号,把事情做完,这就是所谓的放得下。”这是我在文中又一个很喜欢的观点,当结局真的无法改变,适时的改变一下心态,就会发现另一片崭新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