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物形象上,可怎样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人物呢?我以课题中的“从军”为切入口!让学生说说什么叫“从军”,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从军”一词,接着,引导他们读读木兰在从军中的飒爽英姿,这对认识木兰这个人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再向学生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学生们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于是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了文本,就扣住了“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也对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
我借助书后的“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这个想象作业,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国忧、家忧,及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学生们演演父亲、母亲、弟弟,他们会说些什么?而木兰听了他们的话后,又是怎么回答他们的话的,让孩子深入地揣摩木兰的心理活动,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的事情,但处在特定的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也更加钦佩这位女英雄。这时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在一系列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
可能有前面精彩动画的放映,对学生来说这些动人精彩的情景时刻呈现在眼前,也使孩子们想说爱说,原本有些不大爱回答问题的孩子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和同学、和老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同时老师也有很大收获,很受启迪,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但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到了自己评价语言的单调、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