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小学高年段语用教学实践研究”五月份教学随笔(郑娟玲)


作者:郑娟玲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6年06月07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指导学生学会品词析句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品词析句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计过程,学会了一个词的写法,领悟了词的内涵,情感,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词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我们知道,一篇优美的文章,其丰富的人文色彩,情感态度往往可以通过在一个字,一个词体现出来。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

品词析句是文本细读得以实践的手段和方法,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立足文本,多角度思考这些字、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蕴含的意境,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于课堂。“品词析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品词析句”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不假,一遍遍地读,能让学生逐渐加深印象,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中一些重要的字、词、句进行细心品析,仔细揣摩,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本的内容。

    例如教《燕子》第三自然段“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有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为了让学生了解燕子飞行的特点,教者紧扣文本中的两个动词“斜着”、“掠过”,一个拟声词“唧”进行了品读与感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掠过”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吗?

生:轻轻地擦过。

师:那为什么不用“擦”呢?把它换成“擦过”,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擦过”用得力大,重重的接触;而“掠过”表示动作很轻。

生:速度不一样,“掠过”速度很快,“擦过”慢慢经过,有一个过程。

生:它们时间的长短上也不一样,“掠过”更短,一眨眼;“擦过”要长一点。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生:可以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生: “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生:“唧”是燕子的叫声,只短短的一声,燕子便从这边的稻田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飞得真快呀!

生:从用剪尾或翼尖沾水也可以看出燕子飞得轻快,不然会一头扎进水里去的。

    通过对这些字、词、句的品析,燕子那轻快飞行、姿态优美的特点就自觉呈现与学生的脑海之中。文章用词造句准确传神,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很快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三、“品词析句”有助于领悟文章主旨。

    在阅读教学中教着如果能抓住点睛之笔,窥作者心灵之语。在反复的诵读与揣摩中,细细体味,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中“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这一段文字时,教着紧扣“全然不顾”把官兵们的动作、语言融于一体。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四百多万官兵们的表现?

生:全然不顾

师:根据你理解来说说它的含义。

生:一点也不顾惜。

师:那他们不顾惜什么?再读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

生:他们不顾脚趾被片石割破了。

生:他们不顾肩上那沉重的沙包。

生:他们不顾泥水黏糊糊。

生:他们不顾狂风的肆虐。

……

师:割破了脚趾会怎样?

生:会很痛。

生:会出血。

生:如果不及时的包扎会感染,严重的话还会破伤风。

师:“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会怎样,你们想过吗?

生:他们会累垮。

生:他们的肩上会压伤,会出血,会很疼。

    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畅谈,应该说学生的答案对“全然不顾”这一词的理解够到位了,但这仅仅是文字的“客观意义”,在留给学生的还是一句句的话,最多也就是一些场景而已。教师的教学如果到这里戛然而止了,那么语文学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体现。

师:那官兵们“顾”的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了前面的讨论,学生们都能透过表象,开始思考深层的东西。文字的真正内涵是在学生的意识中留下印象、概念和感知。

生:他们顾的是怎样保住大堤。

生:他们顾得是人民群众的财产。

生:他们顾得是国家的利益。

生:……

师:面对这样的一群人民子弟兵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他们?

生:铮铮铁汉

生:舍生忘死

生:奋不顾生

生:……

师: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读读这段话,牢记英雄的表现。

    一个“全然不顾”给予了这段文字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思维、认识、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帮助学生领悟了文章的主旨。

    四、“品词析句”有助于培养朗读语感。

如果说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是语文课的形成性目标的话,培养学生清晰、丰富、敏锐的语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本位目标。有一位老师曾经这样说:“我们爱喝雪碧、可乐,一边喝一边都要咂一咂滋味,越咂越浓,越爱喝。读书也要咂咂语言文字的滋味。这个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妙在何处?读了以后有何感受?体会到什么?越咂你就会越觉得语言这东西太有意思了。”这就是对“品读”形象通俗的理解。那怎样让学生像喝饮料般咀嚼文字呢?

1.在评议中品。  

    《石榴》一课第二自然段中有几个词用得妙极了:“抽出”,“长出”,“开出”,“挂满了枝头”,“活泼的小喇叭”,“鼓着劲儿在吹”。为了让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较轻松地去品味这些文字,享受它们的妙处,教者出示两段文字。一段是原文,一段是被我改动简化的文字。然后让两名朗读最出色的孩子抽签分别代表两组同学朗读这两段话。读完后问:“谁读得好一些?”学生一致认为读书上原文的孩子好一些。教者又问另一个同学和他所代表的那两组的同学:“你们有意见吗?有什么委屈吗?”这一下,他们站起来七嘴八舌地说:“有!我们读的这一段没有他们读的那一段写得好,不是我们的朗读水平差!”接着,教者就让充满委屈的他们说说对方那段文字到底好在哪儿?学生细致准确的分析了起来。在这种情绪激动的评读中,他们尝到了斟字酌句的美妙滋味。  

    2.在感悟中品  

    在教学《七律 长征》中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时,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暖”和“寒”的意思,有一位老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师:同学们,这个“暖”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温暖、暖和。

师:那你从“云崖”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金沙江两岸的山峰是高耸入云。

师:那 “水拍”一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金沙江水流湍急。

师:那红军要渡过金沙江容易吗?教师相机介绍当时的情况,帮助学生了解长征中毛泽东主席卓越的军事才能,体会此时此刻毛主席内心的喜悦。

    在理解“寒”字真正内涵时,教者还搜集了《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让学士亲眼目睹那十三根悬在大渡河上的铁链以及战士们悲壮场面,特别是其中一位战士中弹后紧紧抓住铁链那活活生生掉入大渡河的场景给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学生对“寒”的理解自然到位了。有了对文本内容的真切感受,读就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这样的品读,其情也温馨,其声也动人。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决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起着示范、引路的作用。而讲读课中,重点词句的训练,将成为阅读课教学的突破点。品析也只有建立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状态、情感状态之上,方有可能在课堂中开辟一条铺满阳光的交流之路,方能享受彼此精神的自由交流、情感的强烈共鸣。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养成“品词析句”的习惯。让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在今后的教学我们要不断探索,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语文课在“品词析句”中,彰显语文的魅力,让每一节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