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课文生动地讲述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秋游的情景,描绘了秋天的美好景象和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下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笔者以图文结合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说话情境,以“宝塔诗”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颜色词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一、图文结合,创设说话情境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大自然美丽的天空:“天上的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尽管学生对白兔、绵羊并不陌生,但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如何找个突破口,让学生的想象顺理成章呢?经过一番思考,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图画的特点,我决定把“白云”请到课堂。
师:秋天的天空真美,天上的白云也非常有趣,老师想把它们请到我们教室。同学们,你们看,它们来了!这朵白云像什么啊?
生1:小白兔。(教师作小白兔简笔画。)
师:这朵小兔云还会变魔术。(教师作绵羊简笔画。)
它们又变成了什么啊?
生2:变成小绵羊。
师:这些云朵真是太神奇了。它们还在一望无边的天空中不断地变化着。请大家结合图片,回忆一下你们曾经看到过的云彩的形状,说说天上的云还像什么。
教师出示不同的云朵图片,学生进行句式练习:“天上的白云,有时像 __________,有时像 __________。”
在这个环节中,我并未用生硬的文字进行表述,而是利用简笔画弥补实物的不足,现场作画,打开他们的想象之门。
二、借助“宝塔诗”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颜色词语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老师带同学来到田野,感受农田里庄稼的颜色之美,体会农民丰收的喜悦。这里,我构建了一个词语“宝塔库”,以“颜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累能够表示相同颜色的不同词语,再由词语拓展到句子,体会不同词语的妙处。
出示“: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师:美丽的稻田一望无边,像什么?
生1:海洋。
师:这片“大海”是什么颜色的?
生2:黄色。
师:哪些词语也可以表示黄色?
生3:金黄、鹅黄。
生4:黄灿灿、黄澄澄。
教师分别出示高粱和棉花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积累表示两种事物颜色的词语,再发挥想象,完成相应的句子练习。
_____________ 的高粱像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的棉花像 _____________。
生5:火红的高粱像一个个燃烧的火把。
生6:雪白的棉花像雪球挂在枝头。
师:还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也可以这样慢慢拓展?你们能用它们说几句话吗?
生7:绿油油的草地就像一条碧绿的大毛毯。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可以借助这种扩展词语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多给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引导他们举一反三,为培养语用能力打开一个窗口。
三、以生活经验为载体,培养写话能力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鼓励学生先用画笔把秋天留住,再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师:如果现在咱们去郊游,大家想去哪些地方呢?
(小河边、树林里、草地上)
师:多想想平时的观察,发挥你们的想象,把你们最喜欢的景色画一画、写一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才是最真实的表达。语文教学的天平要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内容”向“引导学生习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巧妙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精彩的表达能力,同时借文本中的空白处恰当地进行读写结合等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倾斜。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年段特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用活文本资源,找准语用点,才能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