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寒假读书心得(郑黎燕)


作者:郑黎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5年02月27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沙龙培训

窗体顶端

寒假里,我们语文教研组教师人手一本省特级教师姜树华所著的《“言意共生”教语文》,开始了共读一本书的阅读之旅。短短的一个寒假稍纵即逝,专家的著作又比较深奥,时至今日,我才看了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让我对“言意共生”的来处及意义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言意共生”何来

     审视当前语文教学,不少课堂重视了“全面”,忽略了“核心”。不少人误读语文课标中的“拓展语文资源”、“注重学科整合”,使得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涌进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课堂上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读,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虽然语文课与德育、审美、科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相关,但是,语文课绝不是品德课、审美课、科学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语文不能“包打天下”,“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做法,不仅使语文课程负担过重,也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可谓“正事没干好,闲事忙不了”,语文教学经常“肥人田”,而“荒己园”。

    关于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习语言文字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抓手,“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但在阅读教学中,“得意忘言”、“得意忘形”的现象比比皆是,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学习语言上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提高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认定了“学习语言”这个大目标,语文教学就变得简明多了。

  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语文课堂:动嘴多而动笔少。经常是老师领着学生热热闹闹地品读、议论、交流……极少看到当堂练笔。尤其是公开教学,老师们似乎生怕让学生动笔写了,课堂上一片静悄悄会“冷场”,所以一般不安排练笔,即使安排了,往往也是做为万一课堂时间有余的备用环节,时间万一多出一两分钟,则匆匆拿来,虚晃一枪,让练笔成为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摆设。

以上现象,虽曾得到很多语文教育专家的批点,但似乎已成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顽症”,不可不正视。崔峦老师在全国小语会第八届年会上,这样总结: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静思之,崔峦老师在真诚的告诫语文界:教学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既要人文,更要语文。“言”“意”兼得应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在《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一文中曾写道:“阅读教学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语言文字载体本身的物质存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认为,“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学生学习它,不但要了解写的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文字这个载体本身就是学习的对象,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标志。钱正权、吴忠豪等专家都曾很有针对性地大声疾呼“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切中阅读教学“得意忘言”之时弊。福建特级教师刘仁增提出“言意兼得”的“语用形”教学主张、山东特级教师江洪春提出的“文意兼得”语文教学主张都是对语文教学归真的呼唤。

二、“言意共生”何意

语文教学应彰显语文的学科性,既要“得言”,更要“得意”,“言”与“意”兼得,言意共生应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言”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物质前提,“意”是学生对自己及其周围世界的意识,“共生”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相依生存,彼此有利”。言意共生侧重点在于强调言与意彼此间的交融、支撑与相长。言意共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的有效性体现,也是学生发展语文能力的内部要求:由言到意的转换过程本质上就是言语的理解过程,也就是听和读;而由意到言的转换过程本质上就是言语的生成过程,也就是说和写。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便是言意共生的过程,言意共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何谓“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论语》:“一言以蔽之。”这里的“言”就是说话,说的话。范晔《后汉书》:“以言为主,以文传意。”刘勰《文心雕龙》:“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从词典义来看,“言”即辞、文、句、论、叙、告等言语形式的总称。简言之,“言”就是一个人学习、生活、交际的重要载体。它指向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何谓“意”?《毛诗序》:“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刘勰《文心雕龙》:“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可见,“意”是一个集大成式的概念,包罗了心意、意义、意象、寓意等,反映了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通言之,“意” 是人类对自身及周遭世界的意识,就是人类存在性的反映。它指向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共生”,《现代汉语词典》:“相依生存,彼此有利。”细揣之,有共存、共建、共荣、共赢之意。“言意共生”不仅着眼于“言意兼得”“文意兼得”之意,更落点于“言”“意”的彼此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之实。“言意共生”的教学主张与实践在语文教学本真追求的道路上迈出的应属“有质”步伐。

语文教学的本质怎么说也离不开’”,姜树华的这句话平实、朴素,但内涵丰富。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对此,叶圣陶先生有精辟的论述: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一回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然而,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非语文化泛语文化的现象,习非成是,积重难返。语言是抽象的系统,言语是具体的运用。语文学习的要旨是语言的运用,即言语。对此,姜树华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表达。他说,语文就是说出来的和写出来的,文的本质也是话,都属于言语语文课也就应顺理成章地被认定为言语课。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都是个体化的言语行为,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语言学家,而是培养语言的使用者;教学的重点不是汉语的知识体系,而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训练使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语言。

三、“言意共生”何去

   1.立足于“文本细读”

   2.立足于“读、品、述”的教学实践

  读——知言会意品——赏言明意述——心言升意

  3.立足于语文素养的生长环境

着眼于课外积累着眼于“让学”实践着眼于教者魅力漫溯着眼于编写意图

四、有感于“言意共生”

    姜树华老师说言语的运用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离开言语训练的教学即是非语文化的教学,离开语言品悟的教学即是泛语文化的教学。忽略语言的具体运用,语文教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话。

    我赞同姜树华老师的观点,语文的工具性是显而易见与生俱来的语文的人文性本为语文的应有之义,二者都不必特意地标注”“特意提及。在民族文化的话语系统中,语言是语文之工具指语文之人文指语文之。既谓工具,便非运用不能熟练掌握;既谓人文,便非运用不能深刻理解。语文教学须使”“”“三者在具体的言语运用过程中达到统一。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指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还指精心领悟文本中语言的运用———读一篇课文,我们不但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该有别的目标,文章结构、词句样式、表现方法等等,都得觉察、内化并建构……”“语文课堂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学习’‘互换“‘’‘共生当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取向

    总之,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便是言意共生的过程,言意共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想认识、审美意趣、语言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学生精神生命不断成长的过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