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抓校本培训 推课堂转型 促教师发展


作者:郑娟玲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4年12月30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沙龙培训

抓校本培训  课堂转型  促教师发展

                                        ——新北区万绥小学2013-2014年度校本培训工作总结

一、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培训目标。

1.创建全新的师训工作管理模式。

我们创建了“双全”管理模式,即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所谓“全员参与”,就是不分年龄大小,只要在岗均需参加培训;所谓“全过程管理”,就是根据培训项目分别制定考核制度,自始至终给予跟踪考核评价,并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培训内容,激励教师边学习边运用。例如,我们要求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校后以作专题讲座、上示范课等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且,我们根据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核定继续教育课时,把此项内容列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

此外,我们在管理中“重心下移”。如我校2013年12月明确了创建常州市优质小学的目标,寒假期间,我们就组织教师学习了相关标准,让每一位教师思考围绕创优标准,自己最需要哪方面的学习培训。开学前一周,我们就向每一位教师发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意向表》,调查教师本学期最想参加哪种形式、哪些内容的培训,然后统计汇总《意向表》上的情况,制定一学期的校本培训计划,真正做到培训工作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需、为教师服务。

2.帮助每一位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

如果说创建全新的师训工作管理模式是给教师增加一种外在压力的话,那么帮助每一位教师制定成长规划、进行目标定位则是增强教师的内驱力。

我们通过座谈、沙龙,使每一位教师明确目标,增强自觉奋斗的动力,克服“职业倦怠”,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至于流于平庸,成为无所事事的“教书匠”。我们的目标是:

1)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新的世纪,新的价值观,决定着新的角色意识。我们不再信奉“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确信:教师是农民,耕耘就是为了收获;教师是科学家,研究就是为了出成果。教师的工作,是为社会培养下一代,更是为了自身的成长,不断积累,不断提升,从合格教师逐步成长为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而实现这种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继续教育,就必须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参加各类培训。

2)个性与共性相互融合。教师应该追求所有优秀教师的共性——高尚的师德、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较强的科研能力。更为重要的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博学、善思、勤教,尤其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观念、行为及效果。通过反思、通过研究,不断更新观念、改善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加强校本培训,丰富培训方式。

校本培训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培训活动。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既能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又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有效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我们除了以往常用的专题讲座的形式,还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

1.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引,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分析。每次我们的研究课结束后,都会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方面是成功的,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该如何重建等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有效促进教师加强反思,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

师资培训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主动发展意识强、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近来,我们多次聘请区教研室的教研员、优秀学校的骨干教师对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对一些青年教师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长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成为今后开展校本培训的领头雁。

3.校际结对促能力提升

    新北区社会事业推进全区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我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自2008年开始组织开展区内校际合作交流,迄今已经是第三轮了。我校有幸先后与区内的三所优秀兄弟学校——新桥小学、春江小学、三井小学合作交流,在学校管理、教学研究、学生工作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本学期,为了迎接优质小学评估验收,我们充分利用和三井小学结对交流的契机,和他们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同课异构,听井小的优秀教师展示课,请井小的骨干教师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轮轮的备课、试教、修改、再上,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创优评估中获得了优良率100%、优课率69%的好成绩。

4.学术沙龙促交流沟通

我们从调查研究中发现,一线教师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策略,他们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辩”,以辨明理论的本质,辨清行动的方向,而以互相开放、智慧碰撞为特点的学术沙龙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例如这学期,我们围绕“推进课堂转型,打造‘和乐’课堂”组织教师开展沙龙研讨,提前一周在校园网上公布研讨关键词:民主、合作、成长、快乐,然后教师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报给办公室主任,由办公室主任统一报教科室,再由教科室根据教师意志和能力的倾向性把教师分成几组,让老师们探讨在“兴趣共同点”上的实践与思考。届时,我们也多次邀请区教研室的专家、学者现场指导、即时点评。这样的学术沙龙,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让老师们的理念越辩越明,思路越辩越清。

5.基本功竞赛促素质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竞赛也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式,特别是赛前,教师必须进行大量的学习培训。每年我们都组织全校青年教师举行教学能力比赛,着重对青年教师进行三方面的考评:命题能力考评、解题能力考评、教育理论考评。这样的比赛促使青年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使之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每学期,我们也会开展一些单项竞赛,例如学期我们重点加强了教师的钢笔字、粉笔字过关考核,先邀请常州市书协秘书长张军佳和清潭中学的张亚明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硬笔书法教学讲座,然后每位老师制订训练计划,各自练习,一个月后交一幅硬笔书法作品由张老师打分,每周写一幅粉笔字作品在校园内展示,学期末过关考核。诸如此类的比赛,既是教师基本技能、专业素养的展示,也是一次扎实有效的培训活动。每一位教师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听互学、评委们的点评指导,都会有所收获。

三、突出培训重点,结出丰硕成果。

今天的教育已经走到了内涵发展的阶段,课堂作为基础教育最核心的内涵问题,自然成为活力最集中的改革主战场。课堂转型显得迫切又重要,适逢20128区教育文体局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北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通知》,我们积极响应,决定重塑课堂,让课堂更具发展性、包容性和科学性,真正体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近我们围绕“课堂转型”这一专题,以推进小组学习为抓手,聚焦课堂,开展行动研究,提升了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从开始的“加强学习,坚定课堂转型的态度”到“分层推进,扎实课堂转型的步伐”,再到如今的“逐步聚焦,明晰课堂转型的方向”,我们且行且思,在课堂变革、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课堂变革方面: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现在的课堂,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通过和老师展开对话、合作和交流,真正形成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变得更加和谐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彰显。随着课堂教学转型理念的落实,教师走下了讲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转型做了编剧、导演。学生真正地动了起来,成了课堂的主角,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展示的情形越来越多,使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学习的主人的感觉,自学、互学、会学、乐学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成了在老师指导下的提前预习,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课堂教学转型激活了一池春水,使课堂充满了生命力,体现出勃勃生机。                         

2.队伍建设发面:我们的研究骨干初步形成。陈卫东校长在新北区骏马杯校长评优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周爱英老师在新北区小学数学教研组长课堂转型展示课中获二等奖,郑红卫老师、潘志刚老师被评为新北区学科带头人,孙萍老师被评为新北区骨干教师。在新北区骏马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郑娟玲老师获二等奖,郑伟珍老师、刘紫娟老师获三等奖。陈玲美老师在常州市首届微课制作比赛中获一等奖。全校虽只有29位教师,但每年度在市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等都有三十多篇,选题和思考都来源于自己原生态的教学研究,指向于学科研究的前沿方向。

我校围绕课堂转型的校本研修,也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特别是教研室专家的支持和肯定,20134月,区教研室对我校进行课堂转型专项调研,四位教研员通过查备课、流动式听课、交流座谈等方式了解了我校课堂转型的推进情况,特别是在查看了我们的专题台账之后,一致认为我校的推进工作“领导重视、推进扎实、效果显著,骨干教师初步形成,教学设计走向规范,课例研讨卓有成效”。万荣庆主任还为我们引荐了《常州教育》的主编鲁兴树老师,他们也来听课、指导。我校陈玉章校长所撰写的《走在课堂转型的路上》也发表于《常州教育》。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校本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方式不断完善,不断寻找它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促使广大教师走上主发展的轨道,达到“在成事中成人”的理想境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