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成就语文
——读《语文在呼唤》有感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语文在呼唤》。这不是一本理论书籍,而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基于自己的语文“草根研究”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实践体会,有自传式的开头,能让人产生继续读下去的愿望。
这本书的作者赵风富,浙江金华人,初中校长,曾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已发表及获奖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新课标下学语文:读时代写作文》。
该书由五块内容组成:认识再回归,课改在行动,教材下工夫,作文再探索,后记。
书中,作者先回忆了自己的一段坎坷、艰辛的生活,他这样描述:“我1981年高中毕业回家务农,直到1986年做了代课教师,再到1993你那转为正式教师之前的节假日,我在家过的生活基本上是以打柴为主,而且打的柴得挑到这水库的外面去卖。卖柴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还有农药化肥日用品。而这些又都必须从这水库外面挑回去。这一来一往,我粗略合计一下,这些年来用我的肩膀大概挑了30余万斤。”而这也只是他青少年时期坎坷、艰辛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在青少年时期经受了生活的重压,但赵风富依然身材高大,身板依然硬朗。他在艰辛中学会了坚强,而且懂得了反思;在基层学校的“代课”中学会了教学,而且教出了名堂;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学会了研究,而且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赵风富用个人经历告诉我们:即使不是“科班出身”,他依然可以成为出色的教育者。由此我想到,现在多数教师(中青年教师)都学习过专业知识,可以说基础好,起点高,但这样就一定能成为出色的教育者了吗?不一定,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固然重要,但后续的努力更重要,能成为成功教育者的,往往是那些勤勉努力的人。
《语文在呼唤》“呼唤”的不仅是“语文”,更是“生活”和“生命”。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如果说把语文学习仅仅固定在“书本世界”里,这就容易与人的“生活世界”隔裂开来,语文学习就出现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赵风富“在父爱如山中翻读语文”,“在母爱如水中感受语文”,“在游戏活动中认识语文”,“在言传身教中接触语文”,“在感悟生活中优化语文”,“在联系生活中沟通语文”。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语文的由来都与生活紧密联系,书香门第的熏陶,贫穷艰辛的磨砺,生活就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呈现的,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还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就在亲情中、游戏中、劳作中……阅历了生活这部无字书,还可以好好联系一下语文这部庞杂书。可是我们的语文更多的时候则是把它忘却了,实在值得对语文的认识再回归。是啊,我们作为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重视教学,却往往会忘记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样离不开生活经验的积累。当我们课间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啃书本、做习题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把他们放出去,像小蜜蜂一样想飞多远就飞多远,想采哪朵花蜜就采哪朵花蜜,所得也许会更多呢!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书如此,学习也是如此,在游戏中、劳作中一样能获得知识,甚至这样获取的经验积累更不容易忘记。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更能成就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