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作者:潘志刚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4年04月25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教育科研>>沙龙培训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可以归结为“育人”,即培育学生做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在此背景下,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审视自己的角色,给自己以正确的角色定位。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当然不能例外。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只有贯彻新课程理念,正确处理与学校、任课教师及家长的关系,才能给自己以准确的角色定位,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好“育人者”的作用。 

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需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建一所大学,等于毁掉十所监狱。”故而学校教育绝非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操练和人性上的净化,教育只有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才能实现其“育人”的终极目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必须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华民族历来提倡人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不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不可能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摔了一跤,家庭、学校、社会异口同声的惊呼:“出事了吧!” 2007年全国卷这一高考作文命题值得全社会对教育的反思。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经受挫折,人才能从中领悟人生,变得坚韧和成熟,这其中离不开起码的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然而,我们所面对的90后一代学生,所缺失的正是遇到问题首先反思自己的这种起码的责任意识。家庭更多的是溺爱,更多地关注考试的成绩,家长包揽了除学习外的所有基本生活事务,陪读现象大家已是见怪不怪;学校教育承受着家长把孩子的一切交给学校的重托,在关注升学率等各种量化指标的同时,从方方面面管着学生,唯恐学生出现一点意外,否则学校和教师便会遭到家长和社会的责难。在这种环境中,学生难以养成责任意识。现代社会是理性的公民社会,公民是具有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人,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适应时代的要求,班主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把学生当成展翅欲飞的雏鹰,而不是一群需要带着寻食,总是寻求庇护的小鸡。

 2、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壮体魄的人

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生命的质量,一个国家整体健康水平同样决定着的这个民族能否兴旺发达,因此,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谈到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时主张“先成兽身,后养其心”,毛泽东同志也提出对年轻一代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健壮的体魄需要充分的营养、足够的休息和适当的锻炼。当前城乡孩子共同存在的问题是个头和体重在增加,体能却在下降,应该说营养不是问题,问题出在学生缺乏休息和锻炼上。考试被神化、异化成了教育的唯一意义和目的,分数成为家长、老师和学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正是孩子忙个不停的症结。一个崛起的国度不能建立在一个个孱弱的肩膀上,一个创新的民族也不能从只会应试的僵化头脑中诞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应该跳出应试教育的藩篱,关注学生的健康,而不只关注学生名次和分数。

3、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壮的体魄,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状况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存智慧,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就和人生是否幸福的关键,而且马家爵事件、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等许多案例告诉人们,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并不仅仅影响个人生活和事业,而且给他人和社会产生极为不同的影响。大量的心理学调查和日常的教育时间都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多种多样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狭隘的人才观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有原因。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片面地注重对孩子的智力素养的培养,而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心理素质的训练。学习成绩好就一好遮百丑,家长和老师只根据分数说话,而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予重视,从而造成了悲剧的发生。心理健康是智力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培养目标,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在班级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心理素质的训练,把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育人的重要目标。

4、把学生培养成善于交流与合作的人

人生而为人,离不开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学会生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与人交流与合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能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缺乏交往能力,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学生,成绩再优异,也都只可能是一个“孤家寡人”。学习优秀的学生因缺乏与人交流与沟通而在群体中被边缘化,学习成绩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一旦成绩不如意便无所适从,因此而堕入网络虚拟空间而难以自拔;学习中单兵独进,不与人探讨和交流,总是担心别人超过自己,结果往往因缺少交流而思维不能激活,学习越来越吃力,从而产生心理负担,甚至形成心理障碍。现实中这些现象不断的提醒教师和家长,重视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还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都要求从事班主任工作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善于与人交流与合作的人是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必须具有的育人理念。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实施

不同的育人理念决定了教育者不同的角色定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决定了班主任不能够再扮演班级管理的集权者,班级秩序的控制者等传统角色,而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训练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注重以下方面:

1、班主任要做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者

缺乏责任感的人并非天生如此,责任感的缺失在于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重视教育的作用。过分关爱和过多指责都容易造成孩子缺乏责任感,前者是因为从小到大事无巨细无需自己负责,而后者则是因为担心受到指责而逃避责任。因此,班主任要以家长的心态和教师的理性对待学生,对学生关爱而不溺爱,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1)不做任何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情,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懂得对自己负责;(2)在班级事务中给不同学生分配适当的角色,让每个学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在做班集体主人的体验中产生责任感;(3)对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中出现的过失要予以宽容,热情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促进改进,避免因怕受到指责而逃避责任,丧失责任心;(4)在不致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对学生的不当行为不要做过多地干预,让学生学会自理自律,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2、班主任要做学生健康的关注者

如前所述,目前学生体能普遍下降的原因缺乏休息和锻炼,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认真贯彻《意见》精神,认真组织学生上好早操、课间操,与体育老师密切配合,督促学生上好体育课,同时为班级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具,发动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让班级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当的体育锻炼。同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保证充足的睡眠。班主任要特别注意特异体质的学生,及时联系家长,给与这类学生特殊照顾和及时救治。除此而外,对于饮食卫生,时令变化,季节性流行病等关乎学生健康的方面班主任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班主任要做学生心理的疏导者

学生的心理障碍不仅会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消极性影响,而且可能因情绪失控对他人造成伤害,因此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并排解学生的心理郁结。排除学生内心郁结,做好学生心理调适工作,班主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倾听学生的倾诉。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倾诉,做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2)引导学生合理宣泄。痛痛快快地哭一场、酣畅淋漓地出一身汗、对着空旷的原野吼几嗓子都是一种宣泄,因此,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及时宣泄内心的不快,缓解心理冲突;(3)营造舒心教室环境。舒适、安静、优美的班级环境能使学生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因此,班主任要组织学生经常美化班级墙壁、办好班级板报、搞好班级环境卫生;(4)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改变了认识就改变了态度,班主任要对学生耐心引导学生变换认识角度,从认识层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此外,对学生普及心理知识、针对具体原因采取对策、取得家长及相关方面积极配合都是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4、班主任要做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者

有能力的人走遍天下,这种能力主要指社会交往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独养的家庭环境客观上不利于社会交往能够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需要在集体生活中获得。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多方面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主要有以下途径:(1)通过担任学生干部训练学生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2)通过包括学习互助小组在内的各种协作型小组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3)通过每天一定时间轮流的讲演、讲笑话、故事等活动唤起学生的表现欲望;(4)通过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游戏活动训练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协商精神;(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自我管理活动,譬如我校团委、学生会发起的校园文明执勤队就是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很好的形式。另外,班际之间的一些活动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学生之间的问题学生能够解决的班主任不要过早、过多插手都是训练学生社会能力有效途径。班级管理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班主任必须有民主精神,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学生通过各项活动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三、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需要协调好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

学校教育自身是一个系统,班主任工作既受系统内部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功能需要来自系统内外教育力量的整合。学校内部对班主任工作有直接影响有政教处、各科任课教师,外部最直接的因素来自于学生家长。

1、班主任要积极配合政教处对学生的管理

尊重个性,让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个体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尊重个性,不是放纵性情,任何学校都对学生有统一的要求,学校一般在学期初宣示这些要求,并由政教处是负责敦促各班落实。在日常管理中,政教处组织管理人员随时巡查,发现问题可能责成班主任,也可能直接处理相关违反规定的学生。学生是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不一定理解任课学校的规定,班主任要做耐心的解释工作,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从而自觉服从学校的有关规定,班主任仅仅传达学校的要求是不够的。在政教处责成班主任处理本班违规学生时,班主任应当具有耐心和细心。政教处管理学生时,掌握得更多的是一些现象和事实,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远不如班主任掌握得清楚,因此班主任要从关爱学生出发,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明确责任,教育学生,又要对学生进行疏导,排除因受责罚而产生心理郁结。政教处和班主任的目标是一致的,班主任应在政教处的领导下,运用自己的教育艺术,配合政教处管理好学生。

2、班主任要与各科任课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班集体是由学生、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组成的,因此,班主任与各科学科教师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科任教师担任多个班级的课程,对学生的了解一般不如班主任深刻,而在学生心理学科教师则不如班主任权威,容易在课堂把在班主任面前掩藏的缺点暴露出来,这就容易造成科任教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产生看法,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无论对班主任工作还是各学科教学都会造成不利影响。班主任一方面要主动争取各科任教师的配合,增加学生对各科任教师的了解,在学生中树立各科教师的威信,另一方面要同各科教师沟通,增加各科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消除因一时一事对学生产生的看法。教育人的工作是一个情感工作工程,因此班主任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与各科教师间建立诚挚的师生情谊,使师生在乐教乐学中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劳动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但教育效果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班主任只有与科任教师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对班集体教育实施整体推进,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班主任要理性处理家长的意见和要求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愈来愈重视,对学校的期望愈来愈高。家长为了子女成才,学校为了学生成才,家长与教师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家长和教师的角度又有所不同。在家长心中,自己的孩子就是百分之百,而在一个班主任心理任何一个学生都只能也只应该是几十分之一。因此班主任应理性对待家长的意见和要求。班主任不能不重视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但绝不能完全按照家长意见办事。班主任要听取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管理,但是,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家长对班级事务的过度干预不仅使班主任不便开展工作,而且往往不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家长提出在宿舍的铺位、教室的座位等方面给自己孩子予以特别照顾,班主任如顾及情面,答应此类要求,这不仅不利于在学生中树立公平的观念,也使受照顾的学生在滋生优越感的同时,不利于树立自主自强意识。对于诸如此类要求,班主任一定要坚决拒绝。现时下多数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分数和名次,班主任要向家长做客观理性的分析,不能盲从家长的要求向学生施压。

综上所述,班主任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念,在日常工作中体现科学的育人理念,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正确处理与学校政教处、各科任教师以及家长的关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这样,班主任才能够在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角色功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