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师”杜威——开启教育智慧的12把钥匙》读后感
很久以来就想拜读杜威的名著。一本《民主主义与教育》放在案头很久,翻了几页就没了继续的兴致。是理论性太强?自己静不下心来?抑或是自己没那水平攻克?都有吧。
读书吧里徐老师提到他们共读小组的成果——《“偷师”杜威——开启教育智慧的12把钥匙》。乍一听这书名,觉着挺有味:杜威,膜拜已久,想学习其精髓却无奈自己能力、定力有限,攻克不了;是“偷师”杜威,而不是“学习”杜威,让严肃的经典著作有了俏皮的感觉,接地气和人气。于是,心里觉得,这书,值得一读。
这本由一线教师共读而成的书,以关键词的方式分十二个章节阐述教育者对杜威教育精神的理解和思考。有简单的“经典摘要”,有直白的名词解释,更有对一线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特别是书中所及的教育案例,生动详实地诠释了杜威教育思想的意义指向。可能有些观点并不是最精准的,但是至少这些思考能够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共鸣,进而启发我们一线教师更深入地思考我们当前、我们手中的教育。
杜威这位哲学家、教育家的地位对于时代、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本书阅毕,虽然脑海中对书中的那些杜威专属的“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等名词印象不算深刻,但是引发了我这个从教四年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一点浅薄的思考。
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凭资历、凭学识、凭经验,作为一个才工作四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由国家教育部来回答。凭着我们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方针,我猜想,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该是——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云云。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而今我们理解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读名校,上重点中学,考个重点大学,找份好工作,这样才有好生活……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哦,不,是为了生存!
曾经,我问班里的孩子,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班里一个平时比较乖巧但是不算灵活的孩子说:我的理想是考上公务员。我惊异于一个才十岁的三年级孩子有这样俗气的理想。公务员代表什么?或许孩子只是在家长的教导下明白公务员就是衣食无忧的铁饭碗的工作。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他的理想不该是天真浪漫的吗,为什么会是考上公务员这样世俗化的目标呢?这是教育的悲哀还是社会的痼疾?在家长眼里,公务员就代表稳定的工作,不用操心的生活。学习的最终指向是生活,更可悲的是生存。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那从小到大的一切教育形式是不是归结于零了呢?从幼儿到大学再到工作生活,是不是转了一个圈圈又回到了最基础的原点——生存。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不管政府官员如何作答,我也不去揣摩各路专家如何阐释。作为千千万万个乡村教师的一员,我没有高瞻远瞩的气势,也没有洞悉万象的能力,我只能以我的课堂为阵地,以我孤陋的眼界来阐发一线乡村小学教师的认识。
我的语文课堂,我该教给孩子们读书写字的本领,我该告诉他们是非曲直的标准。倾我所有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尽量让每一个孩子不因为我的过错留下遗憾。作为小学教师,没有中考、高考升学率的压力,这样的课堂或许该有最美的景象。我想给孩子们最美的语文课堂,我想看见每个孩子都对我的语文课堂乐此不疲。可是,我发现,事实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特别是临近期末考试的复习,用“黑暗”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年代,或许孩子的童年是不重要的。童年不是天真、快乐的代名词吗?可是如今呢?假期结束,即将迎来暑假,听几个家长说,孩子这次考得不理想,准备暑假放到家教老师那里去补习。我一看这孩子平时的成绩,不算差啊,为什么要去补习呢?家长的理由是别人都去补了,自己的孩子不补怕跟不上别人。好不容易捱到了暑假,孩子们该有多期待暑假的自由啊,可又要被家长关进无聊的笼子里了,这是爱玩耍的孩子所愿意的吗?学习期间补,放假继续补,加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一年365天,每一天都在学习中度过。如果,每一天的学习都是有趣的,孩子喜欢的,那对于孩子来说是有益的,可是连我们的常规课堂未必是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更何况是三教九流的以赚钱为目的的家教培训机构呢?这样的学习方式,于家长花钱费力,于孩子百害而无一益。
我们看看我们自己把原本应该天真的孩童教育成了怎样的孩子?只是知识存储的机器。我们教给孩子各种知识和技能,目的只有一个——好分数。平均分高了,班级名次靠前,任课老师考核加分,学区评比争光,市里排名受表彰……这背后有太多的深层次的内涵。回想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我们是否该深思我们的教学呢?我们的教育难道仅仅是为了这些吗?这些跟孩子们一生的成长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孩子的思维品德能力心智可以凭借一张试卷来衡量吗?大的方针一旦偏离的方向,受灾受难的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天真的孩子。教师作为成人只是一些政策的执行者,但是作为孩子,他们最佳的成长季是浪费不起的啊!我希望的是,学校里,多开展一些真正能提高学生能力,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收益的活动,而不是把学生作为机械地背诵和演算的工具来对待。
二、静听花开的声音!
想起卢梭的观点:儿童教育的原则是——浪费时间。乍一听,这观点似乎过于猖獗。现在,还有哪个老师敢让自己的学生浪费时间啊?课堂上,以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最大的信息量;一堂课结束了,赶紧做作业;课间十分钟,赶紧做作业;饭后休息时间,几个后进生赶紧把作业补上……学校里不能浪费时间,回到家也同样不能荒废一分一秒。各种作业挤占了孩子本该快乐游戏的时间。一天结束,孩子只是做题再做题的工具而已。我们甚至不愿意等待。当孩子被问题难住时,你是否常常为了节省时间以简单的“你再仔细想想”、“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打发一颗等待你启发的种子呢?往往这样的孩子是最需要我们等待,是最需要我们把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的。如果你愿意静下来,停一停,听一听,或许,你能听到每一朵花开的声音——不管它的花骨朵是硕大的还是弱小的。
浪费一点时间,浪费一点时间在你认为不是那么聪明的孩子身上,或许你会收获不一样的结果。课堂的时间是浪费了,但是对于孩子的自信心来说是增大了。你给予孩子表现的机会,你教给孩子正确的答案和方法,你点燃了孩子原本熄灭的希望。
给孩子机会和时间,该浪费的时间就慷慨地放手让学生去挥霍。挥霍掉的是时间,是那些原本用来习得知识和技能的时间,但是收获的是能力,是孩子内心真正拔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