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受中教语文》读书心得
利用这个暑假,我仔细阅读了金玉老师写的《在享受中教语文》一书。说到教书,老师们总能列举出一系列教书的苦与累,而语文则是大家公认越来越难教的一门课。如何教语文,如何在教语文中获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金玉老师在书中和我们分享了她教语文的思与行。全书分三辑:理论与实践共生,教师与学生共长,平淡与美丽并行。
读“第一辑 理论与实践共生”有感
以往我读教育教学类书籍,总苦恼于其中的理论太多且太过深奥,不仅不能参透其中的要义,还经常读到读不下去,令人沮丧。但《在享受中教语文》却不同,金玉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身边的教学案例,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诠释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分享她通过语文教学带来的满足感。
枯燥乏味的一年级拼音课,被她上出了“五化”,即激活学生经验,把握教学起点,让拼音教学生活化;直观演示,突破学习难点,让拼音教学形象化;诗情画意,利用文本特点,让拼音教学情趣化;寓教于乐,遵循儿童特点,让拼音教学活动化;解除束缚,找准与识字教学结合点,让拼音教学开放化。她转变拼音课堂“一张嘴”的观念,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让拼音学习变得充满情趣、丰富有效。
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有教育教学理论的牵引,但更多的是金玉老师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她把教语文的思于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剖析了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醒我们注意转变课堂推进方式对话文本,活化语用。
读“第二辑 教师与学生共长”有感
学生在学习中成长,教师也在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教师与学生共长”这一辑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点亮孩子的眼睛》这一片段。
三年级要写作文,二年级语文教学就要通过写话训练起好作文铺垫作用。金玉老师讲述了她和二年级孩子的一个新约定——写日记。她和孩子们约定,孩子们要每个双休日都写一篇日记。在反馈日记情况时,她刚开始否定了学生的流水账式日记,认为日记要像作文一样,选择一个重点事件,交代清楚时间、人物、事情,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但是在展示了“优秀日记”后,她发现许多孩子的日记开始复制先前读过的范文,于是,她产生了“对王辉日记的点评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呢”的质疑。接着,金玉老师在接下来的一次日记反馈课上,一篇接一篇 地朗读选材各异的日记,每读一篇,就让学生说说老师为什么要读这篇日记。于是,孩子们发现:日记可以写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日记可以写得很短,也可以写得很长;心里想什么,日记就可以写什么;天气好不好,心情好不好,可以写成日记;两个人的一段对话,可以写日记;如果想把一天中做的几件事记下来,日记也可以是流水账式的……与其说孩子在成长,不如说教师和学生共长,因为老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
看了金玉老师教学生写日记这一段,我想到了自己上半年的语文教学。我上半年刚好教二年级,写话训练对即将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重要,这点不光老师清楚,很多家长也很重视。班里有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利用假期写了几篇日记,请我指导一下。刚好我也有意让孩子们写写日记练练笔,于是,我朗读了这个孩子写的每一篇日记,然后分别告诉大家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需要修改,最后给每一篇日记批上从一颗到五颗不同的星级。后来布置孩子们每周至少写一篇日记,先交给老师批阅,再利用周一语文课交流反馈。在交流中,让学生一起评价打星。几次下来,孩子们写日记的积极性高了,对日记的评价也越来越到位了,日记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与金玉老师相比,我想相似的是教学行为,不同的是教学反思。金玉老师善于反思,教学相长更显著。
读“第三辑 平淡与美丽并行”有感
“玉不琢,不成器”,金玉老师的成长主要源自于对自身的高要求和对自身成长的不断要求。她经常参加培训、观摩,走近名师,学习名师,不断打磨自己,渐渐地,她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参加2013年为期十天的国培,她白天听讲座,观摩名师课堂,晚上参加学术沙龙,上选修课,深夜缩在床上写学习反思到凌晨……每一场报告,每一次交流,每一次活动,每一次研讨,每一次沙龙,都给了她全新的感觉、全新的收获,给了她惊喜,让她应接不暇。回程途中,她静心思考,十天培训留个她的是什么?心中深深眷恋的是什么?能够静得下心来反思,应该是金玉老师快速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读完此书,我的内心也有所触动。反思自己从教十七年来的语文教学,反思自己一路成长的经历,总觉得如果能像金玉老师这样善于总结反思,潜心钻研,一定可以成为更出色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