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五月教学反思(恽晓云)


作者:恽晓云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5年06月01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课程教学>>教学研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的教学设计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行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

  一、抓一句而动全篇。

  由于本文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每学完一个自然段,顺势出示文章的中心句,抓住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为表达主线,让学生对全文有个总的印象,便于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课文的内容,做到抓一句而带动全篇,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二、以悟促读,品味语言美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谈色变,认为老师讲就陷入烦琐分析的樊篱。其实不然,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特别是处在三年级这个语文学习的转折期的学生来说,老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不仅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引导学生扣词扣句的感悟、推敲,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了几处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但城市学生对从未见过槐花,要让学生纯粹地从读文感悟,是很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槐花象玉雕的圆球,学生认真读句子,很快就体会到了抱在一起的槐花象玉雕的圆球。然后,出示像玉雕的圆球状的槐花,老师适时地引导:你看,一个字用得多好呀,不光把槐花写活了,而且使槐花显得更美了!”这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图片的直观的形象,玉雕的圆球般的槐花便开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再通过图片,将学生存留在头脑中的文字符号激活,感受加深,体验丰富了。由图到文,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填补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符合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

  再如读到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时,追问学生,此时怎么不用,而用,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小姑娘走路时非常轻快,由此可见,她们的内心是十分快活的。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从而体会文章谴词造句的精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