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找规律——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前面学生进行过大量的整数加法计算和乘法计算,却很少会去注意加法的和、乘法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因为教学计算的时候,精力集中在算理与算法上,要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则,要正确并顺利地算出得数,还要利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这些任务,一般不会对计算的得数作进一步的研究。况且在教学整数四则计算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奇数、偶数的概念,不可能去关注和与积的奇偶性。现在,整数知识的教学已经全部完成,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整数的运算,也建立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有条件研究整数加法的和、整数乘法的积,探索其中的奇偶性规律。
教材的安排是先研究和的奇偶性,再研究积的奇偶性。在研究和的奇偶性时,给学生的指导比较多,过程与方法的安排比较细致。而从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应用到研究积的奇偶性上。所以,研究积的奇偶性的教材,编写相当精练、比较开放。
整节课中,学生情绪高昂,积极参与。由学生举例、思考,然后讨论,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教师的一句话“你能用本单元所学知识来解释其中的奥秘吗?这里面隐含着规律呀!”又把学生带入了进一步的研究之中。本节课学生始终在仔细观察、积极动脑中度过,学困生也始终在积极参与,虽然他们不能研究出什么,但是在小组合作中,他们学会了倾听,因为这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是他们迫切想知道的谜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同样是为了探究奇偶数的一些特性,两次探索活动带给学生的是完全不同的精神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少讲解,把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经过学生自己探索的规律,学生会记得更牢,应用起来更灵活。因为他们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思考问题。而有趣的情境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老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探索氛围。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学生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学生主动探究的目的。本节课在我的引导下,主要让学生做自主探索,不仅仅是巩固了有关奇偶数的知识,得出了关于奇偶的一些特性。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培养了认真分析、善于动脑、学会探究的学习品质,这样的学习品质,将是学生终身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