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练习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具体实践活动。只有使学生真正融入学习空间,建立起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改进学习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和知识特点的课堂练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突破,乐于创新。
一、设计课堂练习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训练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低年级语文教学不仅仅学习、掌握标点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灵活巧妙地应用这些知识。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必须切实改变传统的靠死记硬背才能完成的叙述作业,废除机械重复练习,强化信息搜索处理、知识探究处理、知识探究过程的训练,结合生活实际,注重方法的运用,使课堂练习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让学生敢想、乐做、爱学。通过这种作业的长期训练、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二、设计课堂练习要注重综合运用与创新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其独特规律,综合运用与创新练习有利于促进思维结构的顺利转化。过去,有些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时只考虑当堂所学内容,布置的课堂练习是本节知识的简单应用,没有考虑综合,也没有引导探究,更谈不上创新。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不能只考虑本节知识,要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意安排一些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综合性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些内容虽没有学过,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猜测、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三、设计课堂练习要注重学生自我设计、体现自主
语文能力的提高,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身为教师、应该把眼光看到课外,放到学生语言积累和应用上,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完一课后,让自己拓展延伸性练习,检测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被调动起来。他们会觉得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为了做好练习、就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温习巩固,这也能体现自主选择,掌握知识进程的差异教育和学生体验成功教育的宗旨。
四、设计课堂练习要注重评价
学生都有一种表现自己获取成功的欲望,这就是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也是其主体性的必然反映。我们在课堂练习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并不断肯定与鼓励他们的展示行为。在练习设计中要体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让课堂练习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在评价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尽力捕捉他们迸发出来的火花,肯定、欣赏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理解,而且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具有乐观向上、体现强烈主体意识的积极心态,倡导自评和互评、学生互相欣赏、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五、设计课堂练习要注重兼顾全体学生
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有一定的梯度。否则易形成“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前也有教师尝试将课堂练习分为AB类、规定成绩较好的同学做A类,基础较差的同学做B类。这样分类的练习法、容易使B类学生心理不平衡、信心不足,也有鄙视差生的迹象。教师最好准备一定坡度的必做题和选做题,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身选择,让学生有一个真正的自主作业权。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完成简单题目后也可以试一试,选择难度偏大的,一旦他们有一次做出来了,就会充满信心,既使没有完成,教师在批阅时也要加上鼓励的评语。采取这种练习法,可以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的训练,有力地调动全体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积极性。